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规划新城容纳34亿人”是土地财政思维作祟

2016年07月15日 11:28   来源:四川新闻网   毛开云

  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7月14日 新华网)

  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现有13亿多人,目前去库存压力非常大。规划新城容纳34亿人,相当于全世界的近一半人口。34亿人从哪里来?规划的新城谁来住?

  13亿与34亿之间的差距,大家可以慢慢算。中国还要增加21亿人,才能满足规划的要求,难道让中国人都加紧生育?中国虽然已经全面实行二孩政策,但由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生育的积极性并不高,要靠中国人解决这21亿人的缺口,根本不可能。难道让外国人来填补?有多少外国人有在中国买房的意愿?又有多少外国人能在中国安居乐业?

  规划新城容纳34亿人,完全是拍脑袋决策,严重脱离实际。本身特大城市就在限制人口,在特大城市生活惯了的人即使离开特大城市,大多也会跑到大城市,基本不可能跑到中小城镇。而城镇化的主要增量来源于进城农村转移人口,但考虑进城意愿、落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怎么算,都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

  规划新城出现拍脑袋决策,其实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思维作祟。规划的人口多,土地指标就大,土地出让收益就多,这表面看是良性循环,实际上是恶性循环。规划人口“画大饼”,直接影响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在去库存举步维艰的当下,如果再过度开发房地产,那房子岂不成了无人住的“鬼屋”,那城镇岂不成了司马懿时代的“空城”?

  杜绝拍脑袋决策,改变土地财政思维,只有依靠市场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不是一句空话,但如何落实到规划上,考验地方政府的动机和魄力、能力和水平。造成规划新城容纳34亿人的现状,与市场机制格格不入,全是行政手段一厢情愿的结果。

  规划新城和人口,既需要顶层设计进行统筹,也需要地方政府根据实际进行适时调整,特别需要地方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有“功成不必在我”的为官执政理念。规划必须有延续性和科学性,如果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员一换规划变,说不定哪一天,新城规划出容纳50亿人都有可能——全世界的人都来中国居住,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