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收到短信,申请了一周的某公众平台终于报批通过了,申请的时候也没什么雄心壮志要把自己写成咪蒙那样的大号,初心只想给自己的东西找一个可以寄存的地方。但是申请下来以后当头一个问题就是考虑要发什么,正巧这时候六神磊磊的公众号更新了,读罢一篇推送后扪心自问:六神磊磊可以写金庸,你能写什么?
被问及这个问题的我就像被孟子诘难的梁惠王,只能顾左右而言他。是啊,我还是学生不愁生计,开自媒体可以只当成是玩玩,但如果我是一个背负着房租饭费水电费的内容创业者呢,我能写什么赖以谋生?
作为一个实践重于理论专业的文科生,学点似是而非无可无不可的专业课就以为自己能拯救全世界了么,孔子的确说了“君子不器”,可你是君子么?一次实习经历都没有也不想有,拿起手机一天开始,放下手机一天结束,手边放了两本核心期刊用来装样子,其实还没看多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还想以孔子“君子不器”说为自己开脱,为什么不能承认自己其实就是万能青年旅店《十万嬉皮》里“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的“董二千先生”,甚至还不如?
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像六神磊磊一样卖字为生,但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钱理群教授有一个著名论断:现在的大学培养了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觉得这个论断只存在于一流的大学,普通大学培养出来的利己主义者恐怕还没清华北大出来的那么精致。所以高晓松才会怒斥一个十分在意待遇高低的清华毕业生,那感觉,大概就像三国时陈登欲上百尺楼以示对求田问舍的许汜的不屑。清华毕业生上节目其实是代人受过,不然若是我侪一股脑去上节目求职,高晓松恐怕连骂都骂不过来,只好徒唤奈何。
高校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另一个特征,我以为是迷茫,这里迷茫的意思不是说不知道该不该考研出国还是工作,而是把个体作为一个社会人来看待之下所产生的虚无感。迷茫大概是当今大学生的“职业病”,但这锅不能全由大学生来背,迷茫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件好事,经过思考才会迷茫,如果连思考都没有那更可怕,而且迷茫产生的焦虑还会推着个体向前走。但同时,迷茫的本质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根源则是对于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基于没有目标带来的潜意识里的恐慌感,当今的大学教育无法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所以若非个体有极高的天分,否则迷茫仍然是大概发生的事件,而且迷茫感不是在开学时一两次入学教育就能消除的。
那什么才能消除迷茫感?恐怕除了五百万的彩票之外只有知识。也许读很多书以后仍然感觉到迷茫,但这种迷茫已经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迷茫,是一种超越了经验主义的不确定性,所以现在我可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哪怕我现在什么都写不了,也会奋力求知。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