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情绪消费逐渐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发展成一种新业态。所谓情绪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受到情感驱动,追求情感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慰藉,我们现在常说的陪聊、哄睡、叫醒等服务均属于情绪消费。但是在这一新业态背后,暗藏着许多风险,行业规范存在不足。(11月18日 央视新闻)
情绪消费具有虚拟消费的特点,因此多借助网络来完成,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就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与传统网购相似,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情绪消费产品或服务时,需要向商家提供电话、住址等信息,除此之外还需要用私人账号联系,这样就增加了信息泄漏的风险。
此外,大多数情感网店的销售页面只有一张价目表,对从业者的资质、从业时长、服务内容等关键信息的介绍十分含糊,存在服务质量和标准不透明的情况。以陪聊服务为例,消费者主要就是寻求情感的发泄口,得到情感支持,而大部分陪聊人员并无相关专业背景和经验,因此可能无法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甚至会因语言不当而对消费者造成二次伤害。
更进一步看,由于情绪消费是一种新兴业态,行业监管和规则还没有跟上其发展,因此使得该行业极易游走于法律的空白地带,衍生出灰色产业。部分商家会打“擦边球”,提供低俗、不良服务,例如提供“线上女友”服务,给消费者暗示能够进行大尺度视频陪聊。涉黄、诈骗等问题在情感消费中屡禁不止,笔者在网络平台上搜索情感服务、陪聊等相关店铺,发现大部分店铺均没有类似“未成年人禁止下单”的提示,那么上述提及的违法违规现象就容易对青少年身心健康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