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递实名,我们准备好了吗

2016年12月02日 09:50   来源:人民日报   

  快递方便生活,却也让不少人遭遇尴尬:快递员要求收件人实名签收被打、收件人假名化名大行其道……快递实名制的遇冷引起热议。

  快递的属性是便捷,实名制的目的是安全。安全与便捷不可兼得吗?快递实名制如何走得更好?本期微议录,让我们和微友们一起思考。

  参与互动,请关注“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号:rmrbpl)和本版。

  ——编 者

  建好实名“防火墙”

  快递实名制遇冷,是因为人们担心,在全方位保障个人信息的“防火墙”没有建立之前,实名有可能无法保障个人安全,还可能“引狼入室”。写在快递上的个人信息随着快递“裸奔”,轻者各种广告电话铺天盖地,重者诈骗电话像一个个雷区,让生活其中的人小心翼翼,烦恼不已。而对于快递公司来说,实名制的实施增加了工作量,在强制性规定不能有效落地的情况下,效率是快递公司首要考虑的因素。

  说到底,政策实施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全社会都应参与其中:政府方面应建立起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让相关的法律法规跑步跟上快递行业的发展速度;快递服务公司应加强行业自律,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保护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个人应加强道德修养,增强安全意识。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各个要素运行有序的社会。“野蛮生长”的快递行业也必将被各种暴露的问题倒逼改革,最终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实现行业规范发展。

  ——@卢会

  避免实名成“鸡肋”

  实施快递实名制的初衷,主要出于保障公共安全的考虑,从源头上避免“快递包裹爆炸”“夺命快递”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维护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然而这项制度尚未在供求双方间达成共识,一些公司和个人对此并不“领情”,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要避免实名制成为“鸡肋”,首先,要加强政策法规的教育引导,让这项保障公共安全的制度得到理解和支持,打消企业和用户的心理顾虑;其次,要加强快递行业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快递业务流程,监督快递企业和从业者履行对客户信息严格保密的义务,从严从重追究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让广大用户构建起对快递业的信任;再次,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一套更加科学完善的监管制度,把用户、快递企业和从业人员,以及监管部门的权利、责任划分清楚。

  用科学的制度约束和严格的奖惩保障,才能使人与人、人与企业彼此信任、相互配合,让快递实名制真正成为人们维护公共安全的共识。

  ——@薛卫东

  快递实名莫停步

  目前,快递公司如何更加有效地实行快递实名制、如何有效地对用户信息进行管理、法律法规又对此如何规定、相关部门又如何进行监督,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细化。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不完善而停止快递实名制的步伐。新生事物的发展就像是一次分娩,只有经历了阵痛才能迎来真正的新生,才能带来未来的有序、安全、便捷。

  要个人信息安全还是要社会公共安全?实际上,这是一道多选题,两者并不矛盾。良好的制度规范、法律法规、监督机制会加大对个人隐私的保护力度,也会让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违法者受到应有的惩罚。从长远来看,快递实名制是一把社会进步的“保护伞”,而不是一副阻碍发展的“遮光镜”。

  ——@余姝满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心安还得靠法律    2016年11月30日
  • ·快递实名须信息保护先行    2016年11月29日
  • ·解读“快递员猝死”应避免误伤    2016年11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