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雾霾发现耐药菌”,“抗生素将束手无策”等网文持续传播,人们担心污染的城市空气或是耐药细菌的传播途径。这种“会呼吸的痛”,伴随着关注焦虑,滋生了一大波的衍生谣言。不过,北京市卫计委昨日援引专家说法介绍,细菌的耐药性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耐药性的增加不意味着致病性的增强。
追根溯源,真相大致是这样的:网文转发了一篇发表于国际期刊的关于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成果,研究提到北京雾霾的样本含有“最多种类的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此后,有媒体就此联系上该文献作者,作者却表示,抗生素耐药性基因不会对人体带来直接影响,且这种现象并非北京或中国独有,很有可能普遍存在。
有几个常识还是亟待厘清:第一,空气传播作为耐药性传播的途径,还缺乏更充分的研究。第二,任何环境都有耐药菌存在。第三,发现耐药基因,不等于发现耐药菌,再说,也不是有耐药细菌就会让人感染。
理解了这些道理,终究有些释然。
不过,京版雾霾令公众如此关切,恐怕是大家早就将之视为中国治霾进程的样板。目前,雾霾仍然隔三岔五来袭。在此情境下,耐药菌传闻甫一新鲜出炉,即容易三人成虎。
不过,大众对雾霾的担忧,起码催生了一种力量:倒逼制度设计,提醒治霾作为再给力点,唤起公共警觉再常态点。我们要的是风轻云淡、碧蓝如洗的干净天。到那时,“耐药菌”式的传闻会自然消失得无影无踪。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