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特色小镇建设应突出问题意识

2016年11月21日 07:20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中国是农业大国,各地在特定地域及其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特色产业丰富多彩,家具、草柳编、粗布、制笔、琉璃、陶瓷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

  农业大省山东的城镇化潜力巨大,当地注重结合本地情况,突出打造以农业为依托的特色小镇。前段时间,山东省社科院调研组以农业特色小镇建设为主题,选取了潍坊、青岛、烟台、威海、滨州、菏泽等地有代表性的专业村镇进行了实地调研。

  总体来说,山东省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还处于前期探索阶段。调查发现,小镇建设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主要依托传统的“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的产业基础,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建设主体主要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承担;在建设中融入了大产业集群理念,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能否抵抗行业风险,而这又取决于产业链的完整度和成熟度;注重利用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拓展小镇的旅游功能;充分发掘和运用当地特色文化与历史传统充实小镇的文化底蕴,比如潍坊市寒亭区杨家埠依托木版年画和风筝进行旅游资源开发。

  可以发现,特色小镇建设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人居环境作用突出,创新创业的氛围正在形成。如菏泽市曹县大集电商小镇通过大力发展电商,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滨州市博兴县湾头村在电商带头人的带动下,草编电子商务从业者达2000多人,近2年吸引了5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

  调研发现,在建设农业特色小镇过程中,山东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小镇,前期积累有限,造血功能不足;农业产业低收益高风险,对民间资本吸引力有限;小镇休闲、旅游、宜居等功能的开发,需要建设配套用房和设施,而乡镇非农用地指标非常稀缺;特色小镇建设涉及多部门,一个项目要经历多个部门审批,审批周期长;一些地方认识模糊,或观望,或依照“一村一品”“文明乡村”的标准建设,大都没有将小镇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绝大部分小镇存在着产业缺特色、行业缺龙头、资源缺整合、项目缺主体、发展缺融合的问题;特色小镇建设人才缺乏,尤其急需电商交易平台综合服务、支撑服务等人才。

  今后,建议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提升。一是把特色产业的影响效应作为特色小镇遴选的最重要标准。建议以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市场的现实需求巨大、未来需求潜力可观、特色明显和优势突出作为标准,每个小镇选择一个具有特色和较高聚集度的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大产业。

  二是建议参照浙江的做法,强调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镇,而是特色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和创新创业多功能有机叠加的发展空间平台,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求“大而全”,只求“特且强”。

  三是特色小镇创建应坚持企业主导和政府有效作为的统一。特色小镇生命力的关键在于遵循市场规律,小镇投资建设应由企业来主导,应注重引入符合小镇发展定位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市场网络强大、布局产业能力强大的优势,借其推动小镇产业的转型升级。政府应积极有为,扮演好“引导员”和“服务员”的角色,以配套化服务推进小镇建设。

  四是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应加强与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战略性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镇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基金、低成本融资、PPP、股权众筹等融资模式,优化全社会资源配置。

  五是创新财政、土地和商务支持政策。除了对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基础设施配套方面的财政支持外,可对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按其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资助,并对小镇内的众创空间给予一定的补贴。特色小镇建设实行创建制,鼓励各地积极盘活存量土地和利用丘陵沟壑、废旧厂矿、荒滩荒地资源。

  特色小镇在我国还是个新生事物,只有对其在新经济形态下的作用认识到位,才能在实践中不走样。所以还应在诸多方面努力,比如加强有关特色小镇内容的教育培训,建构综合性规划体系,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大对小镇紧缺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开展全方位宣传推广,等等。

  在农业特色小镇开发建设上,尤其应该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在拆迁补偿、安置、转产转业上给予充分考虑,真正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侯小伏 姜玉欣)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