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发展应当集约化

2016年11月17日 09:13   来源:人民日报   唐 琼

  在人类文明史上,城市承载着最美好的希望,是诞生奇迹之地,也是富裕、宜居之地。但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城市在人口、空间、资源环境等方面积累的矛盾越来越多,也有很多人对城市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认为“大城市正在死去”。对于这种观点,美国学者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中告诉我们:城市绝不是矛盾的丛集,而是进步的源泉。

  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是城市把世界各地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必定汇集了各方面的资源与活力。就像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所展示的那样,城市海纳百川,汇聚各路精英,给人以无穷的梦想和希望。城市社会化的精细分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协调和交流,而创新与创造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群居史,也是一部大众创业史。无论是工业时代初期的蒸汽机革命,还是今天的“互联网+”,都是以城市为代表的新生产方式的胜利,通过重构人们的生活形态,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

  《城市的胜利》一书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格莱泽强调,住在城市的摩天大楼里才是最环保的生活方式,因为这能实现资源能源的集约化。密集的居住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大幅降低了人均碳排量,实现了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伟大目标;城市清洁的水源、良好的排污与完善的医疗系统等维护了人们的健康与安全,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对于这种观点,很多人可能觉得不以为然,甚至提出了针锋相对的观点,但无论如何,作者提出的这种“集约型城市”的思路,值得人们思考。

  有人说,中国地大物博,但只有两块地方,一块叫城市,一块叫农村。的确,中国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正因此,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想象。这本书里描述的城市生活,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比如作者认为,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汽车为基础的远郊模式会成为很多人的居住选择,而不是挤在人口密度较高的市区。当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加环保、绿色和宜居,应该是城市管理者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一些城市管理者秉持“摊大饼”的思路,绞尽脑汁发展城市新区,殊不知对环境的破坏是致命的。“集约型城市”的思路,值得借鉴。

  如果将城市比做一棵参天大树,那么教育就是它的循环系统,城市精神的生生不息,有赖教育的成功。作者用直白的道理告诉我们,良好的教育环境既吸引优质的生源,也吸引“孟母三迁”般的文化素质较高的父母们。学成的学子们反哺他受教育的城市,高素质的父母们在这座城市生活和创造,如此良性循环,生生不息。教育不仅会改变一座城市的经济前景,还有助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这也是一座城市永恒的魅力所在和活力之源。

  (作者为四川省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把握三条主线 推动城市发展    2016年10月27日
  • ·城市发展要“精明增长”(图)    2016年08月02日
  • ·让城市发展更符合规律    2016年06月20日
  • ·促进城市发展良性循环    2016年04月05日
  • ·把握和顺应城市发展新变化    2016年03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