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条主线 推动城市发展

2016年10月27日 07:52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如何通过城市的有序扩张、科学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区域开发模式优化,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把握发展规律,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有效化解各种“城市病”。

  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条件下,长期以来,有人认为城市增长会造成城市病,因此主张采取各种手段试图人为约束城市规模,但各国实践证明,一味地控制而不关注增长管理中的改革创新,很难精准实现政策目标。事实上,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带来物流、资金流的自然集聚,使得城市在空间和经济上出现增量。因此,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就是要把重点放在挖掘城市存量资源、创新增量发展方式上,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

  以人为核心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务实为民。目前城市工作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对城市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关注不足、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归根结底都与未能充分关注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与习俗传统有关。

  实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健康发展,应在发展中完整保留历史文化面貌。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纵观全球,拥有古老文明传统的城市无不对市中心的历史建筑实施保护和再利用;而中小城市也极力根据居民生活习惯和社群文化习俗建设维护公共空间,唤醒城市的记忆与生机,提高城市文化附加值。

  实现务实为民的城市健康发展,应关注保护城市的社会活力。要将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城市工作每一个细节中。必须在深入研究城市人流物流移动机理、经济产业发展内在需求的基础上,推动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重点关注城市特色活力区的发展。要从微观尺度上保护居民日常生活秩序,营造美好社区氛围,让城市居民成为城市的活力源泉。

  破解关键难题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过去,在快速城镇化阶段,我们的城市建设工作更多关注粗放式的空间外延扩张,对建成区存在问题的升级改造重视程度不够,对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的创新关注不足,使得城市增长效率低下。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就是要抓住关键问题实施精准管理,让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聚焦重点、把握关键,实现社会生活宜居舒适的动态更新。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城市建设管理的谋篇布局要和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情况紧密结合,以动态更新理念提供更好的服务和管理。要运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抓住城市运行中的关键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造建成区的设施与建筑,在保护发展规划底线的同时,灵活调整市政建设与管理策略,让城市公共设施高效运转。

  要放宽视野、做细做实,实现自然环境和谐友好地有序扩张。应借鉴世界各国经验,全面应用雨水收集、城市湿地、被动式绿色建筑等低影响开发技术,推行停车换乘等各种可持续交通模式,顺应自然条件特点设计城市布局,高效利用空间与资源。

  立足发展目标实现城市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城市经济效率和集聚效应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应树立通过创新培育城市发展新动力的引领型发展目标。

  要在城市中形成创新型经济,引领可持续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现代信息社会,城市由生产走向服务,由工业原料和产品的生产与交换走向技术与信息的扩散与管理。培育国际会展、金融、文化创意、高端养老与医疗、研发服务等高端服务业,集聚低能耗、高产出的行业引领经济、改善民生,是在“人”与“物”和谐共生的同时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关键,要让创新驱动、智力资源密集的产业成为城市新经济、新服务、新业态的重要落脚点。

  总之,“天下之事,因循则无一事可为;奋然为之,亦未必难。”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约束,城市要在发展过程中最大限度寻求高效、合理、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保留过去、容纳现在、孕育未来,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展工作,让城市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北京决策咨询中心 王 峥)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