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十一”亦是电商良心的拷问日

2016年11月11日 10:07   来源:中国江苏网   黄浪

  “拼低价”还是“比品质”?“双十一”购物狂欢节背后电商的无奈之问,是走低价多销还是品质电商路线,成了不少卖家的一道选择题。(11月9日新华社)

  11月11日,原本只是普通的一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热潮席卷全球,迅猛发展起来,电商平台不失时机的利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和各种花样的营造声势,硬生生让这个原本寻常的日子变成了全球购物狂欢节。这些商业行为本无可厚非,但“双十一”之问——“拼低价”还是“比品质”?就和许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了。

  近年来,电商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还有恶性竞争和打价格战,“价格贵的东西,转化率低一些,便宜的东西卖得好,商家为了迎合低价,就会降低辅料成本,降低产品品质。”这种现象绝非个例,尤其是在各大节庆日之际,购物狂潮让一些卖家赚得盆满钵满,也有买家遭遇“价廉物不美”,许多人选择了自认倒霉,权当买个教训。

  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足不出户进百家商铺、看万千商品,但凡事都有两面性,网购见不到真实商品,以次充好、维权不易、强制好评等问题也频频引发争论。“假冒商品太多”可能是最常见、最突出的问题,有些人觉得“便宜没好货”,有些人可能冲的就是便宜仿制品,但这都不能成为电商只求销量、不求质量的借口。

  不论是刷单炒信、刷好评、刷差评的恶性竞争,还是“唯低价是求”的宣传噱头,都不是一个良心商家应有的姿态,注重外在包装,一味迎合消费者的低价心里,而忽视企业商品最核心的竞争力——质量,即使赢在一时,也绝非长久之计。

  “低价不能成为噱头,真正意义上的低价必须是质优价廉。”恶性竞争不仅会挤压走品质路线电商的生存空间,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也会搅乱整个市场,损害电商生态环境。电商发展应该回归到良性竞争的轨道上。作为商家,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兼顾商品质量,考虑消费者感受,立足长远发展,而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更不能违规违法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作为普通消费者应该理性消费,打折促销不一定就是真实惠,需知“一分钱一分货”。

  诚信是最好的品牌,品质是永远的口碑。打破对电商唯利是图的偏见,既需要商家自身的努力,把诚信经营融入企业文化,生产出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的商品,销售真正物美价廉的商品,卖得放心才能买得放心,同时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做好规范和引导,给“良币”更多的发展空间,也给消费者更多的安全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