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双十一”在即,打假名人王海公开叫板马云,称天猫助假货逃避法律责任。
“双十一”来临之际,电商们在忙,打假名人们也在忙。在消费者维权意识普遍较低的时期,王海以及其他职业打假者,曾经创造过一时的“辉煌”,也对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打假打到最后,打假者也会出现一种错觉,即,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减少,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的增强,都与他们的坚持不懈有关,都与他们的示范效应有关,而自己正是促进这一切的“英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状况并非纯属错觉,毕竟,在一个维权意识普遍缺乏的年代,在一个假冒伪劣一度猖狂的时期,有人公开与假冒伪劣产品叫板,并且拿的是法律的武器,确实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但问题是,时间走过二十多年,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早已今非昔比,假冒伪劣产品虽然还未彻底消失,但假冒伪少产品泛滥的场景却已经很少见了。可是,这样的变化却并非打假者打假的必然结果。事实是,即使没有打假者,市场经济和国家的法治建设发展到今天,也仍然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要知道,打假者手中的武器是法律,是不断完善的法律,而这法律是先于打假者出现的。
像王海这样的打假者成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成熟的过程,是我国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王海的成名过程只是正好与这个发展过程平行,而不是前者推动了后者。而且,像王海这样的知名打假者,在今天的消费者中的知名度早已大大降低。这其实并非坏事,因为,打假者轻易成名的年代,恰恰是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年代,也是法律相对较弱的年代,而随着法治进程的推进,随着假冒伪劣产品的减少,打假者名气的没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
实际上,除了法律的完善和人们维权意识的普遍增强之外,其他有关部门或组织,如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中的努力,才是市场环境整体向好的主要力量。只是这样的力量并不如单打独斗的打假“勇士”们耀眼而已。但它们的成绩与打假名人们相比,后者恐怕只能是前者很小的零头。
除了法律、消费者、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职业打假人等之外,企业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生产技术的提高、仿伪技术的提升、品牌意识的增强、企业维权强度的增加等因素,都使得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变得不再那么容易。而在销售渠道方面,平台企业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也促进了假冒伪劣产品的减少——这里的平台企业,传统的有各种商场、超市等,网络时代则是各种电商平台。
对于王海与马云的叫板,消费者们其实没有必要太在意。实际上,恐怕也不会有人太在意。毕竟,一个过气的名人与一个正当时的电商大佬之间,很难有什么精彩的故事发生。其实,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工商等部门有没有对电商平台进行严格的监管,电商平台自身有没有足够的自我核查机制——我们能够看到的是,工商部门提前一个月就在通过抽查、提醒等方式给电商平台敲警钟,在“双十一”的进行中也已经有了很好的监督机制;在电商平台方面,我们看到的则是天猫等平台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针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强力措施。
“双十一”就要到了,想要“买买买”的人们就尽情地“买买买”吧,如果买到了假货,那就通过正常渠道进行投诉,依法维权,毕竟,这已经不再是一个不把自己搞成个名人就无法维权的年代了。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