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某中学初一年级学生王晗(化名),为了向父母争取合理的上网时间,草拟了一份协议书,并以一张“诉状信”开启了一场没有法官的“家庭庭审”。经过半个月的据理力争,小王最终以“固定时间玩更省时间成本”的理由说服了父母,为自己争取到了每周两小时的使用手机时间。
这里不打算探讨“父母是否应该让孩子玩手机”这个争议话题,倒是对这个孩子向父母据理力争的勇气和方式很感兴趣。一个年仅13岁的初中生,能有这种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与父母进行理论的魄力,实在是难能可贵。通过一份协议、一张“诉状”表明自己的态度,借助一场“申述”、一次“会审”捍卫自己的选择;用一个“固定时间玩更省时间成本”的理由凸显自己的逻辑。勇气可嘉,个性鲜明,思维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与众不同,值得称赞。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此后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面对网络时代思维活跃、情感早熟、自我意识强烈的95后、00后,家长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
首先,家长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私人空间。只要孩子为人处世遵循了基本的道德准则,就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孩子的私人生活。父母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不能一味地为他们遮风挡雨,更无法代替他们成长。牢笼式的圈养方式会使一个生命失去应有的活力和搏击风浪的能力。
其次,适时地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在人们的注意力被各种屏幕深深吸引的时代,父母与孩子之间有效沟通弥足珍贵。这种沟通不应采取长辈对晚辈居高临下的批评教育姿态,而应以人格平等、真诚友好、互相尊重的方式进行。这样的沟通不仅能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理距离,还能增强孩子的情感获得感。
最后,与孩子求同存异,不要一言不合就一棍子打死。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学会自己思考、选择、决策,当他对某一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说明他正在用自己的视角审视世界。世界绝不仅仅是大人看到的样子,简单粗暴地否决孩子的看法,不但失去了认识世界的另一种可能,也无疑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独立思考的念头过早窒息。
有修养的父母应该是“伏尔泰主义者”,“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小王的家庭虽然经历了一番“官司”,但他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了。为人父母者都应该认识到,我们的孩子跟我们自己不一样,跟别人的孩子更不一样。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不妨从尊重孩子的话语权和选择权开始。
文/余艳(江西财经大学)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