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孩子都容不得“标签式”伤害

2016年11月04日 09:37   来源:东方网   滨兵

  北京艾毅幼儿园发公开信称该园5岁男孩小健(化名)有“特殊儿童倾向”,被小健母亲以侵犯名誉权告上法院,在一审驳回诉讼请求后,小健母亲选择上诉。昨日,北京市三中院对此案做出二审判决,改判艾毅幼儿园以书面形式公开道歉,并在新浪网首页显著位置中公开发表不少于10日的致歉声明,赔偿小健5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1月3日《新京报》)

  幼儿园和孩子母亲的矛盾似乎并不复杂。孩子的母亲发现孩子不愿意再去幼儿园,经查看园方监控视频,她发现助教老师先后多次把孩子带到教室门厅入口处推搡、拉扯。之后孩子的母亲与幼儿园协商解决,但幼儿园未道歉。孩子的母亲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幼儿园采取公开信的方式回击,但在公开信中却对孩子使用了“具有特殊儿童倾向”、“给予特殊看护”、“不断出现的异常”、“心理专家介入孩子的诊断”等表述。现在法院已经作出二审判决,事情恐怕也暂告一段落,但从该案中折射出的对孩子“标签式”伤害却是较为普遍的。虽然不是每一个孩子父母都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但孩子一旦遭遇“标签式”伤害,往往很难摆脱。要知道,心灵的复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或许在幼儿园看来,对孩子诸如“特殊倾向”的描述,并不是直接伤害,因为这只是个“中性词”,但一旦孩子被套上“特殊倾向”的标签,则往往被解读出很多“负面元素”。且多数情况下只会向负面理解,而不会向正面方向求解,其实,虽然“特殊倾向”可以理解为“中性词”,但在看到这个词的家长看来,却不会停留于“中性理解”,只会将孩子当作“另类”看待。从而让自己的孩子疏远这个有“特殊倾向”的孩子,那么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同学之间的疏远是严重的伤害,孩子的幼小心灵会受到严重打击。虽然现在法律判决幼儿园道歉,也要作出赔偿,但孩子的伤害却不会马上消失。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则可能要用一生去抚平。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大人在他们的心灵上画什么就是什么。因此,对于孩子,必须谨慎言语,不要用任何伤人的话来刺激孩子,更不可给孩子贴上“标签”。任何的负面“标签”都可能给孩子套上“精神枷锁”,很难摆脱。

  退一步说,即便是孩子真的患有“疾病”,哪怕是“精神疾病”,也不要将孩子看作是“病人”,该将孩子看作是健康的人,要用微笑和爱对待孩子。可怕的是,明明孩子是健康的,却要用“负面标签”来伤害打击孩子,有时候,大人实在太可恶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