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雾霾,怎就如此之难?

2016年11月07日 07:21   来源:红网   沈雨

  又到雾霾这幽灵嚣张的季节,近几日,网友纷纷晒出雾霾专制统治下的城市光景,其缥缈程度可谓是一年更比一年强。

  如今,对于民众来说,比雾霾本身更可怕的,是陷入无法摆脱雾霾的困境、焦虑与无奈之中。因为面对雾霾这一幽灵,普通民众毫无抵抗手段,所能做的要么是搬好小板凳等风来,要么是多买多用防霾口罩,还不得不担心口罩是不是假冒伪劣的坑钱货。全社会都在倡导“环保”、大力“治霾”,但是雾霾依旧横行霸道。摆脱雾霾,怎就那么难呢?

  雾霾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物排放,这基本成为一种共识。近年来,政府实施以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核电等新能源代替煤炭的策略,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从对重点行业进行脱硫脱硝除尘改造,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加强污染治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技术创新……这些政策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效果却并不显著。一方面,我国早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环境,积习已久。伤害已经造成,再谈环保虽然并非于事无补,但是见效必定缓慢。另一方面,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地方政府的经济与环境政策博弈、企业为提高利润与污染治理博弈等现象。

  虽然根据“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显示,人们的收入水平到达一定阶段后,环境状况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改善,但是在“拐点”出现之前,经济的发展必然以环境状况的恶化为代价。地方政府既要抓经济,又不得不治理环境,就会出现经济与环境政策博弈现象。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谁更容易达到指标,谁便是“熊掌”。

  一些地方政府无法找到污染密集型的替代产业作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对上榜“黑名单”的污染企业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地方政府为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引进外资,吸纳污染密集型企业,加重当地环境污染问题。当然,也有“鱼”与“熊掌”可以兼得的方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鼓励科技创新。但是这种方法耗费的时间多且收效慢,不适合盛行急功近利之风的官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方面的成绩,但是环境治理的效果不会像经济发展效果那样快速显著,因此频繁出现环保数据造假、给空气质量监测站“戴口罩”等事件。

  对于企业来说,治理污染必然会增加生产成本,在技术与市场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必将导致利润的降低。因此,企业总是想尽办法来逃避治理污染的责任,经常发生排污数据造假、污染净化处理设备形同虚设等状况。当然,企业自觉治污也并非不可能。在合理的政策与制度的约束之下,企业被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提高生产率以获得更多利润,弥补治理污染的损失。不过,“创新”对企业来说,不是能轻而易举实现的事,需要一定的周期,急功近利的企业不会等待。并且,目前我国的政策与制度尚不完善,监管缺位,很难“逼迫”企业转变。

  就整日“沉浸”在雾霾之中的民众而言,还有什么比摆脱雾霾更急迫的呢?在雾霾之中多待一日,我们的健康就多透支一分。但是由于以上种种原因,雾霾的治理总是收效甚微。治理雾霾难,再难也要治,这需要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真正的共同努力和通力合作。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