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上海理工大学体育场收费事件”,该校体育场只在特定时间段向社会公众开放,而且部分时段收费,校外人员持预付费卡进入操场,每小时15元。 一时间,大学体育设施应不应该对外开放、应该如何开放,成为网上热议的话题。
这个话题实在不新鲜。早在数年前,校园是否应该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否应该无偿被市民使用等相关话题,就曾引发大范围的关注与讨论。时至今日再出现大学体育场是否应该收费的争议,只能说明相关话题背后的实质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
对于此事的判断,其实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大学体育设施应不应该对外开放;二是,从实际情况看,到底有没有条件无偿开放?对前一个问题,有专家说了,公共资源的性质判定和是否有偿使用,是一个重要命题,但目前尚缺制度性的安排。而一般人坚持大学校园体育场地应该无偿开放,乃立足的是大学本身的公益性,和预设的对大学的开放定位,这似乎也没错。只不过,大学的公益性与开放,是否一定要由无偿使用大学资源来体现,又成了一个问题。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按照一些大学方面的说法,之所以对体育场地收费是为了控制管理成本,这包括体育场地的维护成本,也涉及到对人流的控制,以满足学生的正常使用需求。就此而言,似乎也无从辩驳。更何况,这个收费也是分时段的,并非无条件有偿对外。当然,到底该怎么收、收多少等问题还是可以讨论。至少,收费的目的应是真正为了保证校内体育场地得到最大化利用,而非用于创收。这就要求,学校方面必须在平衡好大学校园的公益性和管理成本上多想办法。
此类事件中,相较于高校对于体育场地收费的开放、封闭之争,其实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日益增长的社会体育健身需求,如何得到充分满足。毕竟,市民之所以对于学校的体育场地有着如此大的依赖,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除了学校之外,便利又免费的体育锻炼场地,实在少之又少。
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推动与号召下,当前不少中小学乃至大学校园的体育健身设施都逐步向社会开放,以缓解当前社会体育资源紧缺的局面。从理想状况来看,这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提高了一些学校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也大大便利了民众的健身,可谓一举多得。但现实来看,校园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显然不只是打开校门这么简单,其背后所牵涉到的管理成本、秩序维护乃至安全保障等诸多问题,都有赖配套制度的系统解决。
这方面杭州就作出了示范。2014年起,在安全上,杭州所有开放的学校都购买了“公共责任险”,并明确了社区的管理责任;在管理成本的消化上,杭州市体育局从每年的体育彩票收入中切出300万补贴,教育局也从场馆建设维护经费中切出一块。同时,体育局还购买服务,用于设备维护、软件的升级等。如此一来,学校开放的积极性自然能够提高。
如果说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对社会体育资源存量的挖潜,那么,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提升社会体育场地的总量供给,才是更必不可少的增量努力,而这更考验政府部门在体育资源投入上的意愿与能力。若仅仅是把社会的健身需求转移给学校,既难以满足需要,也容易制造像大学体育场地要不要收费这类争议与问题。当然,所有的公共性体育场地都能够以最大的善意对外开放,不仅包括各类学校,也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仍是值得期待和憧憬的幸事。(郝昆)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