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考“禁噪”思维管治噪声

2016年11月01日 08:35   来源:广州日报   连海平

  在执法行动上,只要监管部门重视了,派出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管治,情况就会一天天好起来。

  日前,环保部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报告显示,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1/4不达标。

  城市噪声无处不在,让人无可逃遁。说到治理,有关部门会列出一大堆“难”:举报难、取证难、执法难等等。公共管理中常见的“九龙治水”——按照职责划分,城管部门主要负责建筑施工噪声;环保部门主要负责工业噪声;公安部门主要负责交通运输噪声;至于社会生活噪声,三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执法权——直接导致真正需要“治水”时找不到一条“龙”。

  城市噪声污染一果多因且冰冻三尺,治理起来确实有难度,但也不是无可作为,关键要看相关责任部门用多大力气去作为。高考“禁噪”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不知何时起,一到高考季,大中小城市都颁布、实施“禁噪令”。那段时间,环保、交警、城管、住建、文广新局等部门都会主动上路,联合执法,认真查处噪声污染违法行为,确保监管不留死角。事实证明,这些管治措施、治理行动是非常有效的。

  当然,高考“禁噪”只是一种局部的、非常规的应急措施,且依靠人海战术,难以长期复制。但是,高考“禁噪”对常态化治理有着多方面的启迪意义。在执法行动上,只要监管部门重视了,派出人员进行日常管理,依照现行法律法规,对噪声污染进行管治,情况就会一天天好起来。不说那些建筑工地噪声、交通噪声,至少像使用高音喇叭进行商业活动宣传、机动车鸣喇叭、广场舞等这些噪声是可以控制住的。在公众意识上,经过多年宣传、实践之后,公众对高考“禁噪”也有广泛认知,毫无怨言地配合,这一点至关重要。在日常的噪声污染治理上,通过相关部门持续的执法行动,让公众养成防噪、降噪意识,有助于提升公众参与,实现共治。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