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新理念拓展农业现代化道路

2016年11月01日 08:0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 周

  当前,在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加、农民分工分业加快、农业生产集约程度提高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已进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用好战略机遇期,必须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用新发展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

  落实新发展理念,赋予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内涵。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将得到创新性拓展。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力争取得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加快体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激发亿万农民创新创业活力。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落实开放发展理念,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赢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新发展理念所展示的农业现代化图景,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主要内容是: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国农业比较优势,提高中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将去库存落到实处;把依靠行政干预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方式转换为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农产品供需平衡的方式,将去杠杆落到实处;在守住粮食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以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改变单一生产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将降成本落到实处;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生产,弥补农业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将补短板落到实处。

  激发市场活力,改变依靠行政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传统做法。农民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主体。政府应改变依靠行政手段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传统做法,集中精力做好农户、企业和市场做不了的事情。一是健全农业法律和政策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环境,稳定农民预期。二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依靠人力资本兴农、富农、惠农。三是优化农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邹雅婷摘编)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