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官员“给空气采样戴口罩”需要更深入的打量

2016年10月26日 11:25   来源:光明网   高亚洲

  如果能有一本官场造假史,想必应是精彩纷呈的,尤其是在造假的手段上,向来是没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比如,为了让空气质量在数据上好看,西安市环保局的官员竟然用棉纱堵塞采样器,致使数据异常,也就是给采样器戴上了“口罩”。(10月26日《华商报》)

  而要实现这一造假其实并不容易,作为国家直管的西安市长安区监测站,是不经允许任何人不得入内的。然而,西安市环保局长安分局主要官员竟然胆大妄为到偷配钥匙并偷记电脑密码。为了造假能用上小偷小摸的把戏,在造假史上可谓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如果再去仔细打量整个事件,这显然不是一起简单的数据造假。首先,根据媒体的报道,造假的主导者是当地监测站的官员,其本职功能就是进行空气质量监测,为何要在监测数据上造假呢?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根据当地知情人的透露,这是因为政府部门对环境末位的官员有处罚要求,官员为了逃避处罚,给采样器堵棉纱,污染的空气就会改良一些。我们无从知道这里的“环境末位的官员”的具体所指,如果所指的是监测站的官员,其中的不合理性显而易见,空气的好坏岂能牵连于监测者呢?这就好比把生病这事怪罪到检查的医生身上去;而如果是环保局或是其他部门的官员,那么,这样的问责压力是如何传导到主司监测的官员身上来的呢?监测站的独立性又何在呢?

  其次,根据当地环保官员的说法,在防范数据人为造假方面,国家还是设了多层关卡的。比如,数据的“一点多发”;远程监控;国家每年开展飞行检查、交叉检查等。在多重关卡之下,仍发生如此粗暴的造假,还是让人唏嘘不已。而且,造假最终被发现,是在“飞检”中查出来的。相较于前两个关卡,飞检有着很大的偶然性,那么,这是不是折射出关卡存在失灵问题呢?

  从某种意义上讲,空气监测的目的,不是为了数据上的漂亮,而是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进而为公众提供空气质量预警信息和健康指引。换句话说,空气监测更直接的关联者,其实是当地民众,它的数据真伪性,当地民众也是最有发言权的。从那些空气监测工作起步较早国家的经验来看,也素来重视民众的参与。遗憾的是,在我们所有的防范关卡中,以及评价体系中,却没有民众的身影。

  据悉,涉事的相关官员已经被悉数被警方带走,但是,要从根本上消灭“给空气采样戴口罩”的造假丑闻,依然任重道远。如同当前的反腐败斗争中所提出的“不能、不敢、不想”,我们同样也需要建立“不能、不敢、不想”造假的长效机制。从这起备受关注的造假事件中,它所带来的提醒是,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监测站独立性的同时,尤其需要积极发力的是,提高公众在空气监测中的参与度,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