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经济慢牛为股市慢牛奠定基础

2016年10月20日 11:03   来源:东方网   谭浩俊

  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 52997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6.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 6.7%,二季度增长 6.7%,三季度增长 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 40666 亿元,同比增长 3.5%;第二产业增加值 209415 亿元,增长 6.1%;第三产业增加值 279890 亿元,增长 7.6%。

  虽然第三季度的数据与前两个季度的数据相同,似乎没有出现新的变化。但是,从总体上讲,还是好于预期。因为,在经历了年初几个月的反弹以后,经济再度步入了下行通道,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的大幅回落,更让各方对中国经济产生新的担忧,相关国际机构唱空中国经济的声音也再次想起。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三季度经济能够保持与前两季度相同的增速,显然是令人欣喜的,也进一步说明中国经济是有很强的韧性的。

  事实也是如此,作为经济拉动主要动力之一的固定资产投资,正在结构调整与改善中逐步恢复活力。数据显示,7—9月份,增速分别达到 3.9%、 8.2%和 9.0%,连续 2 个月加快。尤其是民间投资,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低迷后,开始恢复动力,1—9月增长 2.5%,比 1-8 月份加快 0.4 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也保持在了60%以上,达到 61.4%。显然,这是民间资本投资信心增强的表现,也是中国经济能够止跌企稳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尤其令人感到高兴的是,新经济的快速成长,给经济止跌企稳、经济增长动力增强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 10.8%,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出了4.8 个百分点。要知道,新经济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增长动力,更有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并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当然,价格的温和上涨和市场的逐步升温,也是经济筑底条件转好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方面,CPI、PPI都表现出了市场条件改善的迹象,尤其是PPI,结束了连续54个月下行的格局,由负转正,更说明市场正在逐步回暖;另一方面,市场销售也在稳步升温,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38482 亿元,同比名义增长 10.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 0.1 个百分点。别小看这0.1 个百分点,它也是市场转暖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市场的恢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不可能增速加快的。随着促进消费政策的出台,特别是新兴消费市场的开拓,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

  经济的回暖,毫无疑问给股市也带来了新的希望。按照今年前三季度、特别是第三季度经济形势的变化,基本可以确定,经济也将在进一步做好筑底工作的基础上,逐步步入牛市通道。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出现,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仍然会保持或好于前三季度,一旦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能够“稳”住,明年经济将出现稳步向上的良好状态,进入慢牛的通道,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那么,传递到股市,自然也会成为股市慢牛的基本力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主要经济国家都在按照杭州G20会议达成的共识,在减少货币干预的情况下,加大财政干预力度,全球经济复苏的动力也在增强。一旦全球经济步入复苏通道,对中国经济来说,无疑也是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因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意味着出口形势的好转,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力也会得到增强,那么,经济步入慢牛的基础也会更加坚实。

  而目前的股市,需要的正是这种能够慢慢地、持续地释放上涨动能的稳定利好,而不是一日曝十日寒的所谓特大利好。那样的利好,给股市带来的只会是灾难。所以,经济数据的慢牛节奏,带给股市的也将是慢牛行情。不仅如此,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对于其他方面的工作,尤其是改革工作,也将带来积极的作用。近一段时以来,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企改革等出现的结构性行情,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方面的工作正在全力启动,股市也正在努力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为进入慢牛行情构筑基础和创造条件。而经济运行状况的好转,无疑是股市最大的慢牛动力。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楼市调控不意味资金回流股市    2016年10月20日
  • ·给股市升温才能给楼市降温    2016年10月11日
  • ·股市在等待“改革早期收获”    2016年05月26日
  • ·股市震荡盘整,投资谨慎为上    2016年05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