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言众议:脱贫攻坚战该怎么打?

2016年10月07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当前,全面脱贫攻坚战已经打响,全国各地的扶贫战场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脱贫攻坚战该怎么打?如何更有效地推进精准扶贫战略?中经网友有话说。

  扶贫资金审批权下放后,监管还需跟进

  中国经济网网友 伍文胥

  打赢脱贫攻坚战,不只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完善的政策机制配套,充足的资金项目配套,高效的措施办法配套。如何才能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战略,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目标?要把着力点放在基层,摸清贫困地区的民情、村情,分析查找基层贫困的根本原因,从而拟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对症下药;要首先破除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束缚,这需要把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引入到贫困地区,举办着力于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职业教育学校,激发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活力;要对贫困地区的项目落户、资金使用进行严格把关、监管,确保统一规划、使用,提升效率。

  早在2014年,国务院就决定将扶贫资金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到县。目前,90%左右资金规模审批权限已经下放。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扶贫攻坚的进展,放权的力度还会进一步加大,县一级扶贫资金审批的自主权会更大更灵活。

  扶贫资金审批权下放,监管还需跟进。随着中央、省、市扶贫力度不断加大,相应拔付的扶贫资金还会持续增加。扶贫资金审批权不能一放了之,而是要进行全流程的监管。要实现从扶贫资金管理、审批、拔付、入账、使用等各个环节之间的数据链接,从而对扶贫资金进行动态的监管,确保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尖上,产生最大的扶贫效应。

  人才,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

  中国经济网网友 潘一江

  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的选派,是中央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抓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载体,是加强人才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带领基层战胜脱贫攻坚的引领所在。而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农村实用性人才的作用,则是与第一书记制度相互补充的重要环节。

  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县级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农村实用性人才的开发、评价机制,进一步整合资源、注重市场配置。基层务必要充分挖掘内在动力,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民技能和现代管理技术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政府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将“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脱贫。

  “尚贤者,政之本也”,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制胜法宝,是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国家基层政权的重大部署。

  用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国经济网网友 李来

  俗话说:“不怕今天贫,就怕永远贫;不怕一代穷,就怕代代穷”。比贫困和落后更可怕的是代际贫困的传递。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落后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现象必须要引起重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乡村教育发展不完善,村民不能靠知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就是代际贫困根源所在。而教育就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育扶贫,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体现。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要集中财力,大力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只有为乡村教育创造“平等的起点”,让教育资源可以更多地向乡村倾斜,才能逐渐摆脱代际贫困,彻底铲除贫困赖以生存的土壤。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