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如何跳出“房价经济”的束缚,真正由“价”转向“房”,值得各级政府思考。只有让开发商和银行紧张起来,房价才有可能真正降下来。
楼市很火,房价不断上涨,地方政府也被迫出台各种调控政策。然而,房企的风险并没有因楼市的红火而降低,相反,却在盲目扩张和抢地中,负债率节节攀升。据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申银万国行业分类,2016年1月份至6月份,沪深两市137家上市房企负债合计超过4.33万亿元,同比增长幅度达24%,房企的平均负债率则达到了77%。
要知道,房企的负债相当一部分是建立在土地和尚未销售出去的房产上的。也就是说,房价和地价的变动,随时可以改变房企的负债结构、资产负债率,以及风险水平。更直接地说,一旦房价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多数房企的资产负债率就会立即上升,隐藏的风险也会马上爆发。
但是,从目前房企的的行为来看,似乎没有一家房企对高额负债存在担忧,相反,面对房价的虚涨和泡沫的增多,拿地的热情反而更高了,“地王”也越来越多了。据悉,仅今年上半年,全国就已经出现了219宗“地王”,成为有史以来地王出现最密集的年份,“地王”的总价纪录、单价纪录频频被打破。
那么,为什么房企明明知道楼市已经存在比较严重的泡沫,明明知道高价拿地可能会出现风险,还要频频拿地,而且价格越拿越高呢?难道这些房企真的不怕风险爆发吗?显然,不是房企不怕风险,而是它们压根就没什么风险。须知,房企拿地的资金都是银行的,土地是国家的。如果真的出现房价大幅下跌、房企资产负债率飙升、风险全面爆发的现象,买单的还是银行,而地方也会受到波及。赚到钱,是企业的;赚不到钱,风险是银行和地方的。
这就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也是房企敢不惜一切代价拿地的原因。这其中,既有国有房企,也有其他所有制房企。这种无本无险的生意,有几个人不愿做,又有几家房企会担心负债风险呢?
相反,那些潜心于实体经济的投资者与企业,日子却一天比一天难过,难过到需要通过卖房变现的方式来维持经营、维持利润、维持上市公司的业绩。不然,很多企业将无法生存下去,如果是上市公司,不是被ST,就是被退市。而相关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超过760家的上市公司,一年的利润不如一套房的价格。如此的反差,还有多少投资者愿意从事实体经济,愿意去做实体产业?
不能不看到,在中国,正在形成让人无法理解的“房价经济”,亦即地方政府不停地围绕房价做文章,房价涨了,就出台调控政策,如限购、限贷、限价,房价一稳,就立即政策松绑。所以,开发商也就紧紧抓住地方政府对“房价经济”的关注,死死地咬住房价不放,可以涨时,毫不犹豫地涨,需要降时,坚定不移地杠,反正地方政府也不希望房价下降。慢慢地,房价也就变成了只有一个方向的曲线,持续波浪式上涨,而从不下降。自然而然地,开发商的负债也就越来越多,银行贷放给开发企业的贷款规模则越来越大,将银行风险与楼市风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地方政府对楼市的调控“雷声大,雨点小”。
“房价经济”带给百姓的,则是手中的财富越来越不值钱,面对不断上涨的房价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银行又找到了新的生财之道,给个人发放购房贷款,使个人房贷又出现了大幅上涨的现象。今年上半年,银行新增贷款的近半都出自于个人房贷,7月份更是完全依靠个人房贷拉高了银行贷款增量。对实体经济来说,资金则更加紧张,日子也更加难过。
无论是地方政府的政策还是银行的信贷资金,无论是开发商的行为还是老百姓的购房心理,几乎都给房价绑架了,“房价经济”正在冲击着中国经济,冲击着银行,冲击着房地产市场,冲击着广大居民。如何才能跳出“房价经济”的束缚,真正由“价”转向“房”,而不是被“价”绑架,值得各级政府思考。只有让开发商和银行紧张起来,房价也才有可能真正降下来。(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房价走向取决于什么?
高房价,中国和世界都还没太搞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