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疗App给医生“送心意”等同“送红包”

2016年09月22日 15:25   来源:光明网   苑广阔

  打开医疗App向医生进行付费咨询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的常态。但近日广州市民黄女士向记者反映,某App在她问诊结束后弹出了一栏“是否向医生送心意”的选项,她点进去一看,里面有各种虚拟礼物可供选择购买,需要现金支付。据记者调查,目前部分移动医疗App确实有诸如“打赏”、“送心意”“送虚拟礼物”等功能,患者可以通过现金或积分购买虚拟礼物“打赏”医生,而所得均归医生个人所有。(9月21日《信息时报》)

  “互联网+医疗”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各种医疗App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原来在网络上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医疗咨询服务类网站,都纷纷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医疗App,向网友提供付费咨询服务。本来这是一种潮流与趋势,同时也是一件可以让患者和医生实现双赢的事情,值得肯定,但一些医疗App设定的“求打赏”“送心意”功能,却引发了部分患者和网友的质疑,甚至连一些医生也觉得不合适。

  所谓医疗App上的“求打赏”“送心意”,就是在患者结束咨询,得到医生的解答之后,系统会自动弹出“是否向医生送心意”的选项,如果患者点击“是”,就会进入一个新的界面,里面有各种虚拟礼物可供选择,当然这些虚拟礼物都是需要现金支付的,而后台的医生可以把这些虚拟礼物进行变现,收入归医生所有。而“打赏”则更加简单直接,就和现在微信文章的打赏功能一样,患者选择打赏额度,现金直接进入医生的口袋。

  在这一形式引发网友质疑以后,相关App的负责人表示,“打赏”和“送心意”均出于患者自愿,不存在索要行为,“这是患者对医生的感谢,并没有任何的强制要求”。问题的关键在于,既然这些医疗App都是付费咨询的,说明患者已经为自己享受的咨询支付了费用,现在还“要心意”“求打赏”,是不是有重复收费之嫌?同时,现实中患者对医生收取红包的行为深恶痛绝,但有些人还是愿意去送,无非就是花钱买心安,那么在医疗App向医生“送心意”和现实中给医生“送红包”,又有什么区别?

  而在众多接受采访的医生看来,目前App中的“付费咨询”、“在线付费视频”和“自定诊金”在一定程度上已肯定医生的价值,这也更为让患者所接受,而平台又弄所谓“送心意”,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好心办了坏事”。既然患者和医生都对这种“送心意”“求打赏”表达了反感和质疑,也充分说明这一功能的不合时宜,这是需要各类医疗App管理和经营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情,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未来医疗App能否得到良性和健康的发展。

  尽管我们知道医疗App的核心资源就是医生,但留住医生的方式有很多,而不能仅仅依靠红包意味浓厚的“送心意”“求打赏”。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