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张其佐:习总书记为何强调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

2016年09月2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者按:针对反腐倡廉问题,经济学家张其佐向中国经济网发来专论。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表明从严治党的突破口是“反腐败”,这是对我们党现状及存在隐患的科学判断,其极端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反腐的成效已证明了中国反腐败探索的经验具有特殊全球意义,开辟了反腐倡廉新路径。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提法,表明从严治党的突破口是“反腐败”,这是对我们党现状及存在隐患的科学判断,抓住了“要害”,其极端紧迫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从严治党指明了方向。这个科学论断,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乃至推进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更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必然要求,是对我们新“赶考”的重大考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什么说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是因为党的内部出现了“权力寻租,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形成利益集团,挑战党的领导”等严重腐败问题。如果腐败问题不解决,就会腐蚀党的队伍、丧失群众信任、阻碍社会发展、动摇执政根基,就会在党内产生特权阶层,从而导致蜕化变质。可以说腐败完全背离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完全背离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完全背离了我们党在新征程上的奋斗方向。因此,反腐败实质上是江山颜色问题、旗帜方向问题,是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领导权在谁手中的根本问题,也是能否防止颠覆性历史错误发生的关键问题。

  换言之,不拆掉“腐败”这枚定时炸弹,我们党95年来保持辉煌、继续前进的希望就会付之东流。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地会被历史淘汰。面对腐败的威胁,全国人民决不会容忍和答应,中国共产党人决不会容忍和答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更不会容忍和答应。

  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明确警示“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越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并提出“抓紧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愿腐的有效机制”,掀起了一场空前高压态势的反腐败斗争,坚定不移依法反腐,使“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当前反腐败斗争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广大人民群众清楚地看到了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对党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牢记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意在坚决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这“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反腐倡廉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意味着反腐倡廉没有结束时,反腐的号角要始终嘹亮。

  反腐的成效已证明了中国反腐败探索的经验具有特殊全球意义,开辟了反腐倡廉新路径:把反腐作为从严治党的突破口,融入和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先治标后治本达到“标本兼治”,最终依靠制度和法治建设长效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从而在改革、发展和稳定中发挥引导作用。正是新的路径,彰显了党反腐倡廉、拒腐防变和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彰显了党永远不变的理想信仰和永不僵化的青春活力,彰显了共产党人坚持“四个自信”的底气,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奋力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远见卓识。我们可以自豪地赞叹,任何艰险都阻挠不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前进步伐。

  虽然反腐倡廉还没有到“击鼓相庆”的时刻,但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成效已经凸显,拒腐防变的改革旗帜正在高高飘扬,中共这艘巨轮不惧惊涛骇浪,正驶向理想的远方。“打铁还需自身硬”。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我们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做到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从严治党,全面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彻底消除腐败威胁。“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经济学家 张其佐)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警惕隐性腐败

     反腐教育要触及灵魂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