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焱强 包存宽:生态试点示范区暴露出的问题

2016年09月19日 09:22   来源:环球时报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提出集中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从之前的试点示范到现在的统一规范试验,生态文明建设迎来“升级版”。

  总体而言,我国生态试点示范区在模式探索、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管理层面的“部门化”“碎片化”。相关部门在生态创建上存在各自为政、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导致一些生态示范试点难以实现有效资源整合。

  第二,排斥市场主体。当前各类试点示范很多是在政策洼地(优惠)、资源堆积等条件下建立,地方政府参与示范试点有时是为享受特殊政策或资金支持,效率不高,市场主体参与不足。

  第三,不够重视全民获得感。用牌子树立地方形象,忽视当地群众感受,做了一些群众不参与、无感受的事,环境公信力受质疑。

  第四,缺乏长效机制。评比授牌、政策洼地和数量众多等使基层难以持续、扎实地作为,考核持续激励机制性不强,实践经验与建设路径难以经受现实考验、推广。部分地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名,功利性强,大搞形象工程,致使一些示范失败。

  从试点示范到国家试验区,不是简单的概念转变或现有各类生态文明创建的“终结”,而是有效归纳总结、升级整合。首先,强调统一规范。资源要素分散难以产生规模效应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统一规范各类试点示范可弥补该缺陷,试验区便强调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统筹推进。

  其次,突出市场主体。各类试点示范有效整合不仅是单一的事项融合,更涉及背后政府、市场与社会等复杂关系。试验区着重突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探索建立不同发展阶段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绿色发展机制。

  再者,强调全民获得感。试验区以“抬头看蓝天、小河见清水、开窗闻花香”等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重点解决社会关注度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源环境问题,势将增强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获得感。

  无论生态的试验或示范,还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都不能忽视地方首创精神、社会公众参与和区域鲶鱼效应。通过地方试验和典型示范把中央和地方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凝聚合力共跨改革“深水区”。(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博士生、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