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对江苏省大多数孩子来说,他们可以满怀期待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开始新学期,可连云港花果山街道的145名小学生,仍不得不继续在移动板房中读书上课,平时在建筑工地上才能见到的移动板房,在这里居然变成了课堂。(9月7日《扬子晚报》)
如果不是家长向媒体反映,在移动板房里办了三年的新华小学可能还会继续维持现状,当地政府三年前许诺的“当年就可以将新学校建起来”或许也会一直是个承诺。
是的,凡事总有因果,作为该校主管部门的海州区教育局解释说,学校所属的街道几年之内不停地被划来划去,如此频繁的区划调整,是导致新的校舍一直未建的根本原因。如此理由似乎合情合理甚至有些无辜,但其实让人更加不解甚至愤慨:为什么政府的行政区划要以牺牲一个学校的利益为代价?为什么政府决策所带来的“后遗症”要让100多个孩子来承担?
夹心板房夏热冬冷,防火性能差,用力推搡可以感觉明显的晃动;室内线路也都是明线排布。如此巨大的安全隐患,难道相关部门就从来没有进行安全检查吗?是麻痹大意而无动于衷,还是选择性地视而不见呢?万一发生意外事故,其后果与责任又是几个“临时工”能够担待得起的吗?
不妨以小人之心来做个假设:如果有当地政府官员家的孩子在这个学校里面读书,那学校的命运是否会有所改观呢?结局不便臆造,毕竟前提只是假设。但想必其他没有哪个学校是如此恶劣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吧?为什么这些孩子就要因为一些人为的客观原因而使自己的起点比别人低一大截呢?
将心比心,别人家的孩子也一样是孩子,也一样拥有求学求知、成人成才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任职一方的父母官而言,更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要把所有的孩子都当成自己家的孩子。这不仅是一种胸襟和境界,更是一种职责和义务。
其实,如果当地领导能够把这个事情当回事,那学校拆迁之后的兴建就根本不是事儿:当初拆迁时是哪个区政府许诺的,在面临区划调整时,可以及时向连云港市政府回报,请求协调和解决;而不管行政区划如何变化,市政府都可以要求相应的区政府督促相关部门把事情办成、办好。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市政府在其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正因为两级政府都没有把它当回事,所以这才真的成了无人问津的难事。
好在,媒体报道之后,新华小学的问题终于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全部师生将先搬出活动板房,临时安置在附近的当路小学教学点;新建工程也将于今年11月份开工,确保明年9月1日新学期开学时投入使用。只是,真的不希望这又是政府给老百姓的一张“空头支票”。
都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但周总理的“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至今可喊了无数遍。遗憾的是,对有些地区有些官员而言,这还只是停留在冠冕堂皇的宣言上而已,甚至在他们的心目中,压根儿就没有教育、没有孩子们的一席之地。所以,教育要想真正迎来“遍地开花”的春天,真的任重而道远。
文/卜新国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