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支振锋:做一名建设性的“吃瓜群众”

2016年09月05日 09:50   来源:环球时报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一个塑造社会共识十分困难,却极易舆论极化、是非混沌的阶段。在我国,彭宇案、药家鑫案、许霆案、天价过路费案、呼格案、快播案,雷洋案,甚至尚未公开审理的王宝强离婚案,几乎每年都会有若干案件成为牵动无数、议论纷纭、引爆舆论的社会性争议案件。

  涉法涉诉案件高位运行,舆论极化状况频频发生,以定纷止争为使命、以中立公正为宗旨的司法部门不断卷入舆论漩涡,不仅是近年来我国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成为几乎蔓延全世界的普遍现象。

  实际上,高度分歧、各执一词、观点极化,本身就是现代社会的常态,也是内涵于现代社会运作逻辑之中的。社会价值多元、多样、多向,社会共识碎片化,社会认知标签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初始环境。正如尼采所言,上帝已死,神圣不再,社会失去曾经存在的价值根基。

  而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情况则比较特殊。一方面,社会多元、利益分化,自然争议不止。以高速的社会转型而进入现代社会,社会价值几乎不可避免地需要整合和重塑。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由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社会政治参与度不足,传统群众路线有所松懈,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的公权力滥用问题,损害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令公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正受困于“塔西陀陷阱”,从而使一些原本可以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被拖延和放大,最后成为引爆舆论的公共争议性事件。

  对于争议性案件,哪怕是涉诉涉法的争议性案件,我们也有必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和积极的心态。认识到现代社会“无根状态”所导致价值观歧异的现状,不管适应还是不适应,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都必须正视这个事实。或者说,社会发生争议,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常态,更是现代社会多元丰富的表现,是现代社会的活力和魅力所在。

  因此,无论对于官方还是公众,面对不断涌现的社会争议,完全可以抱以更加平常的心。于民众而言,不能“吃瓜群众不怕事多”,对公共性争议案件不应仅仅是情绪的宣泄或者愤怒的咆哮,而应将其视为自身参与社会、改良社会的契机,贡献真正建设性的思考。于政府而言,也不必乱了阵脚,舆情应对及案件处理妥当,争议性案件不一定会成为公共性事件。法律既是守善的坚盾,也是惩恶的利器,公权力应慎用,也当善用。不缺位,不逾界,既不勉强介入社会自身进行的道德判断、自发进行的纠纷解决,也不消极无为,任由谣言飞扬、诽谤成灾。(作者是《环球法律评论》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建设现代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    2015年12月30日
  •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2014年04月0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