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2014年04月01日 10:41   来源:人民日报   吴撼地

  现代社会的基石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会给出很多答案。在这些答案中,有一个已成为共识,那就是平等。正是基于这一共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平等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

  在文明社会,平等是人们的一个共同愿望。然而,实现这一愿望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同样久远。尽管孔子早就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这一理想在封建社会从未实现。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领袖大都会喊出“等贵贱,均贫富”之类的口号,发动人们反抗剥削和压迫,但这一口号要么在统治者的镇压下销声匿迹,要么在“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的喟叹中被遗忘。西方标榜自己是现代社会平等的发祥地和先行者,但当今的欧美国家仍然为种族歧视甚至暴力冲突而头痛不已。事实上,在阶级社会,平等顶多只能是阶级内部的平等,跨越阶级界限的全民平等是不可能实现的。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民群众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享有平等的权利,这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将反帝反封建、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历史使命,就将“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等平等理念和目标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进入历史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将平等列为一项重要内容。但这里所倡导的平等,不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的“绝对平等”,因为那实质上是一种伪平等,会扼杀勤奋、创造和效率,最终在生产力的衰退中崩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是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这是我们党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的、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有平等的发展权利、平等的参与机会,这种权利和机会的平等通过规则和制度建设加以保障。这样的平等观符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仅能够促进公平,而且能够提高效率;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强社会凝聚力,而且能够不断推动社会规则、制度的完善。在新的平等观下,平等不再成为懒惰者的借口和避难所,也不再成为勤奋者的羁绊和藩篱,整个社会将呈现稳定、和谐、高效的发展态势。

  社会主义平等观体现了对每个个体的关爱。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的,“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在追求平等的道路上,我们是幸运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平等的阳光将普照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将更加公平地惠及所有中国人。

(责任编辑:周姗姗)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