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厕冲水刷卡,是节水样本还是矫枉过正?

2016年09月01日 08:02   来源:深圳特区报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按照相关规定,云南省内的多数院校,都执行“在校学生每人每月3立方米自来水和5度电”的免费额度。这就是说,只要学生们能够合理和节约使用,“卡里没水,无法冲刷”的尴尬并不容易出现。而学校实行“刷卡冲厕”,显然是运用经济杠杆,促使学生普遍养成“精打细算”的用水好习惯。比起不受节制地任意用水,一些高校推出“刷卡冲厕”的管理新招,这自然会让一些学生感到某种程度的不习惯。既然作为大学生,理应更懂得珍惜资源、节约用水的道理,“刷卡冲厕”不习惯,应让位节约用水好习惯。——司马童

  学校这种做法很好。既然每个学生每月定额3立方米水,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各用各的水,这能培养他们的权利意识、节俭意识与环保意识。不浪费水资源,这本身不仅关乎节能环保等大问题,也与学生的自身利益相关。只有让学生知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关,才能让节约用水用电变得更有说服力。而且给每名学生发卡,将水费分到具体个人名下,这也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同学之间为谁用水多少发生矛盾与争执。在住宿舍过集体生活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也十分重要。——戴先任

  学生凡用水都需要刷卡,首先带来的是很大的不便利,洗漱、洗衣服乃至上厕所都要刷,显得多余而繁复。即便是节约用水很必须,管理不能缺少,但管理的智慧是让事情变得简单,人的生活变得轻松,而不是裹人手足。

  其次用刷卡来防止浪费没有必要。学校按照学生用水定量的规定,每人每月3立方米,已经绰绰有余。也就是说,刷卡能够约束的只是极少数学生。如此复杂的管理,不菲的投入,与杀鸡用牛刀无异。——木须虫

  冲厕所用水,与学生日常刷牙、洗脸等生活用水不大一样。洗漱的用水量,完全看学生个人的主观选择,有的学生会多用水,也容易浪费水,有的学生会比较少用水,对于这类用水要刷卡有其合理性。但不管是谁,每一次冲厕所的用水量是固定的。按照常理来说,几乎没有人上一次厕所,走时会冲好几遍厕所,要不然公厕里也不会张贴那么多的“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文明广告语了。——张立美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