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店名太“污”,监管不能太松(图)

2016年08月16日 14:49   来源:东方网   王军荣

  “Kao!”“哎约我烤”“厕所串串”“尚床吧”……这不是在说脏话,而是郑州街头一些餐饮商铺的名称,“污”的程度令人咋舌。近几年来,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商铺名称在郑州悄然出现。不少市民认为,这样的确可以吸引消费者,但商铺名粗俗化的倾向也令不少人反感,应适可而止。(8月15日《大河报》)

  开店,本该是以质量取胜,诚然,店名也重要,显然不能以“污”取胜,还是要靠质量和服务赢得消费者的心,不过,对于一些小店来说,恐怕首先想到的是夺眼球的店名,商店以“污”博名,监管不能太松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九条规定,广告不得出现“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和“含有淫秽、色情、赌博、迷信、恐怖、暴力的内容”。若发布规定禁止情形广告的,将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而据了解,商家前来工商局进行营业执照申请注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进行审核,如此应该不会出现太“污”的店名,可为何却仍然出现了?让笔者觉得一事很奇怪,据工作人员估计,“这些店家宣传出的店名应该和实际注册在营业执照上的不符,在打擦边球。这就涉及广告宣传范畴的违规行为。”店名和营业执照上的名字毫无疑问要相同,出现不符就是违规行为,就要受到纠正和惩罚,可工作人员却说店主在打擦边球,这打的是什么擦边球?恐怕是监管的擦边球吧。

  店名太“污”,危害性不少,毕竟顾客之中还有小孩子,如何向孩子解释?而且,也有损城市形象,外地游客看到城市中有这么多“污”店名,肯定不会有好印象,使用这样的店名也会对中国文化继承有影响,会对店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因为百年老店,从来都不是靠搞怪来短暂地吸引别人眼球的。

  店名太“污”,需要得到及时纠正,显然,与店家苦口婆心讲道理,恐怕是没有意义的,店家估计不会自觉改正,毕竟换个店名,是要花钱的。监管要硬起来,才能让“污”店名消失。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络订餐监管应与时俱进    2016年08月15日
  • ·用动态监管解决幼儿园安全问题    2016年08月02日
  • ·“网售药品”当法规先行    2016年08月0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