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明确建立健全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政政策体系,对一些中小城镇来说,这个消息成为极大利好。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研究显示,我国的新城新区发展,普遍面临着规划上过度超前、定位上同质化、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等突出问题。(8月11日《经济参考报》)
新城新区建设过多过滥,规划过度超前、定位严重同质、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是当前城市建设的一个最大问题。这个问题的负面效应其实早就出现了。有报道反映,不少城市修建的新城新区,往往是“只见楼盘不见人”,“只看见有人施工,没看到有人入住”。即使已交付使用的新城新区,一个普遍现象是入住率奇低,加之没有足够的商业配套,显得异常安静冷清,到了夜晚灯光稀少,住户害怕得都不敢出门,这类新城新区常被人们称之为“空城”或“鬼城”。
新城新区要想具有城市或城镇的本质,那就要追求人群的聚集。没有人群聚集,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应对新城新区谁来住的尴尬,不少地方相关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抢人”。一方面撤村并居,让农民出让土地,把农民“赶进城”“赶上楼”;或以政府补贴等方式,忽悠农民到新城新区买房,吸引打工者返乡买房,当做去库存的“接盘侠”。可是,不少中小城市与城镇没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就没有一定规模的就业,“抢人”并不容易。
即使“抢”到部分人又怎样?人口是自由流动的,哪里机会多就流往哪里,新城新区的人来了又去,空有户口留在那里。所以,正在规划或正在建设新城新区的地方,当务之急应是调整规划、缩小建设范围,对井喷而失序的新城建设予以反思。新城新区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味求大,三四线城市更应谨慎造城,以免劳民伤财。
在地方政府大造新城新区的背后,除响应号召,急速推进城镇化之外,另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在“搭便车”:以地生财。新城新区规划得越大,土地卖得越多,财政收入就越是可观,于是,哪怕没有必要搞新城新区建设,也要像“摊大饼”一样推开,甚至寅吃卯粮、竭泽而渔,根本不考虑新城新区有没有居民入住,有没有商家、企业入驻。
在新城新区数量众多,已形成庞大体系的当下,县级城市更应严把审批关,比如人产业布局、功能定位等,禁止求新、贪大,禁止不计成本、举债造城。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