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故宫“大拆违”是文物保护福音

2016年06月29日 10:19   来源:光明网   何勇海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日前透露:今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西河沿文物修复场所将以适当形式向公众开放。同时,将用3年时间拆除所有违章建筑,让紫禁城只保留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环境的现代建筑,从而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交给下一个600年。为此,需要拆除1.48万多平米后建彩钢房和临时建筑,并把现有路面全部换成传统建材建筑,还将开始大面积绿化。(6月28日《深圳都市报》)

  有网友戏谑地发问:“故宫都有违建,城管哪儿去了?”事实上,故宫里的违章建筑,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违建,它们是建于不同时期的彩钢房、花房以及其他现代建筑,分别用于办公、文物库房和其他用处。比如在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故宫的供花问题,就依墙而建了一些花房。故宫的所谓违章建筑,其实是为了更好地管理与维护故宫,这种违建,在其他名胜古迹亦是普遍存在,并不少见。

  当然,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合理。名胜古迹里修建的现代办公用房、文物库房、职工生活用房以及花房、车库等,一者,会影响名胜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古代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一些现代建筑生硬地插入到古代建筑群中,会使古代建筑显得不伦不类,破坏历史文脉的显现和延续。二者,像彩钢房、花房等搭建在古建筑院内或紧贴古建筑的违建,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彩钢板中含有聚苯材质,极易造成火灾事故。

  为保护故宫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为保障文物安全,故宫将在三年内拆除所有违建,面积达1.48万多平米,让紫禁城只有古代建筑,完全恢复原来的历史风貌,这值得我们为之喝彩。据说,除了从事古器物、古建筑的员工以及负责保卫的员工重新集中安置外,所有行政人员统一搬出故宫,在城墙外复建办公场所,所有员工停车场将全部迁出,让每寸土地得到合理利用,扩大对社会开放范围。这无疑是一次动作比较大的整治。

  其他名胜古迹也应当学学故宫,勇于主动拿自己的违章建筑“开刀”,让古迹保护得到切实的重视和落实。近年来,为促进商业开发,为提升旅游经济,不少地方的名胜古迹,都兴建了与古建筑不协调甚至破坏景观的现代建筑。即使是一些文物保护单位,只图自身工作的方便,在自己管辖的“一亩三分地”之内,也是想怎么“插花式”建设就怎么建设。这些行为,都使得古迹特色和观景视线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必须强调的是,名胜古迹不是任何单位任何人的“大杂院”“后花园”“财富源”,它是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不可再生的公共资源。名胜古迹有可能被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年久失修所破坏,也有可能被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管理不善、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为所摧毁。我们既要防止一些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倒在城市建设的推土机下,也要防止它们的原有风貌,被管理部门的违章建筑一步步地蚕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