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政府网站整合创新,给“老大难”去杠杆

2016年08月12日 10:39   来源:南方网   丁慎毅

  近日,最新的政府网站抽查成绩单亮相。2016年第二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显示,大部分政府网站逐渐告别“僵尸”“睡眠”等问题,但是,基层政府网站仍然问题突出,关停的6000多家政府网站中,县级以下数目超九成。(8月11日《人民日报》)

  从1999年我国开展“政府上网”工程以来,政府网站的普及也悄悄改变了政府执政理念。为了使政府网站的内容和形式与公众需求更加贴近,各级政府不断扩大信息公开的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并以此作为抓手,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服务行政成果,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特别是我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信息公开以来,政府网站成了政府信息公开化的极佳途径。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公众更加期待对社会公共事务活动的参与和互动。这显然对作为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重要窗口的政府网站提出了更高要求。

  可是,本应该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基层政府网站,却成了“老大难”。

  随便打开几个政府网站发现,要么服务栏目空置,要么内容长时间不更新,这几乎是每个网民都曾遭遇过的无奈。以至于有网民专门搜集“最雷人政府网站”。比如,曾有安徽市民在网上投诉粮油加工厂使用陈稻加工且环境脏乱,政府部门回复时却教市民如何区分新稻陈稻,对投诉内容只字不提;网友曾在浏览吉林省永吉县人民政府网站时,发现政府网站所做的一项关于“满意度”的民意调查中,居然仅设两个选项:“满意”和“非常满意”。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调查后,得到永吉县政府办公室相关人员正式答复——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于网站遭受黑客攻击所致;2009年12月16日,河南新乡市民投诉该市中源水务服务的霸王条款,新乡市政府网站的市长信箱回复:“你好,来信收到,凡事都有第一次,多谢你的批评。”;一位市民咨询“能否早些公布中秋的放假时间”,合肥市教育局给出了回复,内容只有五个字:请百度一下……

  “用户体验”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观,这对政府网站也同样适用。如果政府网站不考虑用户体验,最终只会遭遇公众“用鼠标投票”的尴尬,沦为架子工程、形象工程。

  信息安全无小事,服务群众是大事,强化管理是本事,远离作秀是正事。基层政府网站的“老大难”,归根结底还是政府部门重视程度的问题。政府必须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实现从以管理者为中心向以服务接受者为中心的范式转变。

  首先,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级政府网站进行集约化的整合,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地方各级政府集中办好门户网站,并将部门信息逐步整合到其中,使业务系统的上网运行与现有行政机构人员挂钩、网上办理的环节与线下的传统政务衔接,尽快提高网上信息公开的针对性、在线办事的有效性和政民互动的持续性。像安徽、贵州等地已经做出了有益额探索。

  其次,要通过多样化的创新手段,使政府网站更实用、更便捷、更亲民。像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网站创新政策解读展现形式,采用图表图解、视频点直播、H5等展现方式,在PC及移动端上对全区重点工作进行多种形式展现;四川省交通运输厅政府网站与百度公司合作,将普通电子地图转换为数据更丰富的百度地图等,都值得学习参考。

  再次,要尽快制定国家电子政务法,更好地规范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活动,推动信息技术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应用,促进跨部门合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透明度。

  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是政府施政的新平台,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可以实现在线服务,做到权力运作有序、有效、“留痕”,促进政府与民众的沟通互联,提高政府应对各类事件和问题的智能化水平,要用第三方评估促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创新。“互联网+政务”已成为我国政府网站发展的新机遇与新方向。我们相信,各级政府网站一定会在新机遇面前走得更快更好。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