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朋友圈骂公司被诉”彰显网络安宁权

2016年08月04日 09:14   来源:燕赵晚报   汪昌莲

  成都某装饰公司前员工陈某因与公司在工作中发生矛盾而离职,写了一份火药味十足的《辞职报告》,内容包括“核算部就是一群傻子”,“全公司都是警犬”,“公司行政和后勤部都是吃屎的”等词句。并发到自己的QQ空间、微信“朋友圈”等网络社交平台。公司曾电话要求陈某立即删除相关内容,但陈某没有理睬,继续发布了一些针对该公司的侮辱性语言。为此,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近日,陈某被判败诉,须登报赔礼道歉,为公司恢复名誉、消除影响。(8月3日《四川日报》)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媒介的兴起,互联网上侵权行为导致的案件数量也随之猛增。此前,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北京市一中院审理的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有75%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这次,成都女孩陈某因在“朋友圈”中辱骂公司,被判败诉并公开道歉,便是典型例证。可见,网民在互联网上更应注意规范自身行为,避免“祸从口出”构成侵权。

  由于互联网具有多维、多向、开放性等特点,言论通过网络发布后,很容易得到他人的围观、评论和传播,其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往往是行为人不可预知的。可见,在网络上,甚至要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应谨慎地规范自我的言行,避免侵犯他人的网络安宁权。虽然目前立法方面还没有网络安宁权的规定,但是可以通过对名誉权扩大解释给予保护,如果网友认为过分的网络语言,干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并造成后果,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事实上,早在2014年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专门制定发布了《关于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所称的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引起的纠纷案件。成都女孩陈某在“朋友圈”中辱骂公司,侵犯了公司的名誉权,显然适用此规定。

  微信“朋友圈”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也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如果在里面对他人进行谩骂攻击,侮辱他人人格,只是侵权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而已,而事情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种行为也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此前,在司法实践中,已有这样的名誉侵权案例。2016年2月,北京市民张女士在单位微信群用谩骂的方式,向上司魏女士讨工资,西城法院一审判定张女士赔偿魏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等1万余元。

  可见,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首先,网民要规范自己的用语,不使用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语言。同时,在使用他人姓名、肖像的时候,要征得他人允许,避免擅自使用侵权。再者,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要利用技术手段窥探别人的文件,未经许可不擅自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还有,尊重他人的隐私,要注意避免传播他人隐私信息,注意为他人保守秘密。特别是,不要发布骚扰性的网络信息,维护他人的网络安宁权。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络互撕是群体极化的典型症状    2016年08月02日
  • ·遏制网红文化恶俗传播不能手软    2016年07月29日
  • ·网络“打赏”不宜过度开发    2016年07月28日
  • ·建设网络强国,助推民族复兴    2016年07月28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