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撕是群体极化的典型症状

2016年08月02日 10:27   来源:武汉晚报   唐映红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这么一种印象,网络上的网民们动不动就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互撕”,小到豆腐脑该搁糖还是搁盐,大到南海仲裁后该不该抵制菲律宾芒果和肯德基。网络互撕的特点往往反映了不同意见的双方均采用极端的态度来争论或者互相诋毁,在整个喧嚣的网络舆论中,温和的、理性的声音似乎没有人会理睬。

  从感性经验的角度来分析,网络之所以容易出现网民为争议的观点“互撕”,跟网络讯息传播的高效,参与网络言论表达的异常便捷有很大关系。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网络互撕应该是网络交流的必然结果,也是迥异于传统舆论传播情境的“新常态”。

  首先是互联网所带来的人与人接触、交流的异常便捷,这就使得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方便迅捷地在网络上找到与自己共鸣的“同道中人”,哪怕他持有的是相当小众的一种看法。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在人际互动中,更愿意同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或相似态度倾向的人互动;而忽略和排斥那些与自己态度倾向不同甚至相冲突的人。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又发现,当态度相似或基本一致的人们互相交流讨论时,容易造成态度的极化现象。也就是说,通过“臭味相投”者的互相交流讨论,他们对于某一事件的态度易趋于极端化——保守的群体会趋于更加保守;激进的群体也会趋于更加激进。这在社会心理学里被称为群体极化。

  再者,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的高效所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每个网民都会面对大量的、冗余的、远远超过大脑所能加工理解的讯息。这被称为信息过载。相比于传统社会,人们可以从容地、理性地去充分了解、理解相关讯息;信息过载的情境下,人们就可能浅薄地、非理性地、片面地理解相关讯息。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越是极端化的、耸动的、迎合人们预期的讯息越能得到高效的传播:一方面极端化的、耸动的、迎合人们预期的讯息能迅速地吸引注意力,造成注意力的聚合;另一方面这样的讯息又能迅速地激发人们的共鸣,使他们心有戚戚,因此更愿意点赞、转发、传播。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