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空置问题源于政绩观错位

2016年07月28日 10:44   来源:河北新闻网   刘春江

  据新华社电广东省审计厅26日向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提交的2015年审计工作报告披露,有的地市数千套保障房长时间空置,有的建设资金闲置超过一年。(7月27日,《京华时报》)

  保障房大量空置已不是新鲜话题,也并非是一省一地的个别现象,早在去年国家审计署就公布过一组数据,江西、河南、吉林、湖北、贵州5个省有5.75万套保障性住房空置,一度引发网友热议,甚至出现了保障房“供过于求”的说法。其实,这只不过是从表面看问题,之所以出现“房等人”现象,根本就在于政府部门政绩观错位造成的,其建设保障性住房不是为了“保”,而是为了“建”。

  众所周知,国家实行保障性住房政策,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使他们能够“住有所居”。特别是在当前房价一路“高歌猛进”的情况下,按理说保障房应该是稀缺资源,群众争相竞买才对,但现实却出乎人们意料,出现了众多保障房“待字闺中”的尴尬局面。难道是人们都实现了“安居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社会上还有很多的低收入家庭在为房而不懈地努力着。

  保障房空置“愁嫁”,总的来讲就是政府把改善民生的关注点放错了位置。其一,不用心。往往地方政府盲目的追求完成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忽视了群众关心的选址、配套等需求,很多地方是建在远离市区、较为偏僻的城郊,虽然能够解决“住”的问题,却又带来出行、就业等诸多问题,因而出现供需不对等、“两张皮”的现象。其二,不尽责。很多地方不注重质量监管,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墙皮脱落、管道漏水等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保障房又怎能让人安心居住。其三,不务实。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考核,故意虚报工程开工完工量,将保障房项目变成了“纸上工程”。

  保障房不是“政绩房”,既要建的“能居”,更要建的“宜居”。所以,作为政府部门,尤其是决策者,应调整好自己的政绩观,在落实上级政策时,要充分重视群众需求,科学规划实施,加强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把保障房建成“安心房”、“暖心房”。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