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以万套的已建成保障房,在江西、河南、吉林、湖北、贵州等多地却成了“空置房”。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有5个省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房闲置。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居住质量不佳等问题,部分保障房还在资金管理、建设、分配环节不透明,甚至沦为“虚假工程量”。(12月24日《新京报》)
“楼房建好两年多,不通水、不通电,区内道路也没有建好”,这是某地一处总建筑面积超55万平方米、建设套数为7100多套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现状。据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显示,全国类似这样的“空置房”高达5.75万套。显然,这些闲置多年的“空置房”尽管早已记入某些地方政府的“政绩”,却未能为民所用,成为民生“答卷”里的一股“泡沫”。
从各地审计公告来看,项目位置偏远、居住质量不佳,是这些“空置房”之所以空置的主因。譬如,海口市永桂开发区一处号称“万人社区”的保障性楼盘,“夜晚路灯漆黑,安防设施为零”,甚至饮水也需住户再行净化。加上地点偏僻,沿线公路坑坑洼洼,自2013年来,仅售出一半左右,且实际入住户更少,还遭遇今年初的“排队退房潮”。如今,每到晚上,偌大一片楼盘,只闪现寥寥灯光,实在有些“惨不忍睹”。
此外,小区通水通电、路面铺设、绿化种植等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空置”的因素。如海南省审计厅审计发现,全省有24个项目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现象。如海口永秀花园小区因被举报“上千根桩都打短了数米”等,先后被多部门联合调查。试问这样的“保障性住房”,如何行保障之实?
而从各地审计的情况来看,除开“空置房”,其他诸如“半拉子”工程,甚至虚报开工、竣工项目等现象,都同样让人触目惊心。
“纸上工程”尤为让人深恶痛绝:经查,全国有7个省区的12个市县、单位,共虚报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或完工量14450套。其中,河北承德市某工矿棚户区改造项目上报开工1304套,张家口市桥东区栖凤谷保障性住房项目申报完工1272套,但其真实开工或完工量均为零套。
甚至还有多达数亿元保障房资金一年时间“长睡不醒”:某省早在去年3月安排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专项资金2亿元,一年后仍在省级财政结存“睡大觉”,原因竟是“没有具体项目”。
显然,面对国家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刚性要求,某些地方并未放在惠及民生的高度考量,而只是一味以“数量”交差,从而让这一民生工程走样。反映在实践中,“保障房”建设不是着眼于中低收入人群的“安居”,而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活脱脱的把一应民生工程变成了“政绩工程”和“纸面工程”。
而要杜绝上述现象,完善监管至关重要:在保障房的验收中,既不能满足于检查时的“走马观花”,更不能只看报表数字,而应以每一幢“保障楼”达到入住条件、让群众实实在在住上新房为唯一标准。显然,这需要有关部门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才能做到。
应该说,自国家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的要求以来,成果可以说蔚为壮观:2013年建成544万套;2014年建成511万套;今年1-10月建成688万套。但要让建成的每一套保障房都“名副其实”,让所有的“空置房”不再空置,才能让中低收入人群真正“有所居、能安居”,才是实实在在的惠及民生。显然,这正是当前保障房建设中最紧要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