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保障房建设,善政更要善为

2015年12月25日 06:43   来源:红网   王小阳

  数以万套的已建成保障房,在江西、河南、吉林、湖北、贵州等多地却成了“空置房”。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显示,有5个省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房闲置。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居住质量不佳等问题,部分保障房还在资金管理、建设、分配环节不透明,甚至沦为“虚假工程量”。(12月24日新华网)

  居者有其屋,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基本符号。对高收入阶层来说,这个话题可能有点小儿科。但就当前社会背景下,在为数不少的中低收入阶层面前,这却是可能大半生都难以迈过的坎。

  应当说,有关部门很早便意识到了住房保障问题的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便出台有《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不失为善政之举开了个好头。在其后的数年时间里,保障房建设不断被各级政府部门赋予浓墨重彩,也有不少中低收入家庭因此改善住房条件,被视为民心工程,得到了不少“点赞”。

  但遗憾的是,到2015年的今天,伴随保障房话题的,却是不同程度负面形象的挥之不去。从近几年屡屡曝光来看,质量隐患、空置率高、分配机制不明、居住环境差等等,是老生常谈的保障房话题之“标配”。

  而在种种问题背后,有关部门始终有推不掉的责任。以分配机制来说,很容易让人想到违规获利之空间。比如河北省邢台市经济适用房温馨家园小区,竟被当地党政机关团购一空,沦为“八大局”的“后花园”。以居住环境来说,不难让人想到有关部门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将好地块都高价卖给了商品房开发商,不得不规划一些条件差的地块建设保障房。比如,青岛白沙湾片区保障房因位置偏僻、缺乏配套设施而遇冷,全国最大保障房社区竟成了一座空城。

  因此,保障房建设背后,恐怕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达到“居者有其屋”,相反已经充斥了太多地方政府或个人私利。有用其来炫耀政绩的,也有用其来搭建谋利平台的,当地群众真正的需求只能靠边站。如此一来,不仅伤害了翘首以盼的底层民众,更挫伤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跑偏”的保障房建设必须及时纠正。一方面,要端正为民服务思想,从群众角度出发,健全保障房建设相关制度,确保从规划到入住全程,都有科学合理的规程来保驾护航。另一方面,还得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每年曝光问题不少,但由此受到惩处的责任人却寥寥无几。追责的不力,无疑也是保障房乱象的一大“保护伞”。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