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2016年07月26日 11: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牛石静

  入夏以来,持续的强降雨令全国多个省市遭遇内涝。仅7月中下旬以来,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等地陆续迎来大范围暴雨天气,城市内涝已经普遍影响到城市正常运转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已经有79个城市出现内涝。

  雨一直下,从南到北。严峻的汛情,一方面提醒人们,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不可松懈,一方面也说明,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过去,一些地方在建设“海绵城市”上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靠埋排水管道就能解决内涝,或是以为疏通和改造几段下水道,就能万事大吉;或是以为海绵城市就是多挖若干人工湖、多种些草坪绿植蓄水,结果却使得城市雨涝问题治标不治本。

  对于自然的水系统、自然的河道、自然的湿地系统,如果我们过度干预,“裹”住了大自然的“脚”,大江大河自身不能调节雨涝,不能调节雨洪,那水患就会越来越严重,水环境就会越来越差。而海绵的哲学是就地调节旱涝,将水就地蓄留、就地消化旱涝问题,而非转嫁异地。因此,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建设海绵城市应遵循三大关键策略。一是消纳,消纳就是就地调节水旱,不转嫁异地。在源头,利用挖方填方的平衡技术,将雨水储蓄和利用起来;二是减速,减速就是让水由狂野变得平静,自净并滋育万物。在通向下游的过程中,将洪水、雨水快速排掉或分流,让它变得心平气和,滋育生命万物。三是适应。适应就是以柔克刚、和谐共生。在下游,建立一个与洪水相适应的水弹性景观,如种植适应于季节性洪涝的乡土植被,建设可淹没区等。三大关键策略组合运用才能形成“源头消纳滞蓄,过程减速消能,末端弹性适应”的生态防洪和雨洪管理工程模式。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我们要力争让城市内70%的降雨就地得到消纳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合理利用自然的生态功能,从容应对自然灾害,将破坏值降到最低,避免城市看海的尴尬。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海绵城市”需要会商共治    2016年07月13日
  • ·“海绵城市”既现代又天然    2016年04月06日
  • ·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08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