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绵城市”建设能否根治逢雨必涝怪相

2015年10月19日 07:19   来源:光明日报   倪明胜

  据中新社报道,日前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表示,已选择16个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城市排水系统建设。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面积450多平方公里,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

  近年来,各大城市在遭遇强暴雨袭击后,总会引发严重的内涝灾害。排水系统脆弱不堪,使不少城市陷入“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的尴尬境地。如何让城市不再雨中“看海”,一个看似多年来难以跳出的“治理怪圈”,随着近期国家打造“海绵城市”战略规划的试点推行,是否可以根治?

  实际上,“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就是要不断提升城市雨水综合消化能力。由于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秉持“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的理念,这使得城市的排水管网,随暴雨强度而不断扩建和反复加“粗”。因此,“海绵城市”建设应转变传统观念,创新思维,强化“源头分散”和“慢排缓释”,让城市变得更加富有“弹性”和“免疫力”,以确保城市真正在涝时能吸水,在旱时能吐水。

  沿此逻辑,这就需要我们建设“海绵城市”时,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安排城市的水源、规模和生态布局,保护好现有的河流、湖泊、沟渠等“海绵体”,尽可能地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的路面过度水泥和硬化,因地制宜地建设下沉式绿地、公园、草沟、水景设施等,积极拓展新的“海绵体”,从而让水在自然和城市间得以正常流动和循环。一言以蔽之,“海绵城市”打造的城市垂直系统,就是要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呼吸吐纳”,蓄排相结合,走出一条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路。

  当然,作为一个崭新的概念和城市未来发展的全新定位,“海绵城市”建设还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陷入新的误区。由于南北城市的气候差异、不同的城市大小以及新老城区的规划布局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海绵城市”建设的标准和模式尚未统一和达成共识。因此,立足于试点和个案城市建设经验的探索,防止违背规律,避免盲目上项目,避免因好大喜功、贪求政绩而出现的“拍脑袋”工程和搭车项目等。

  诚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地下基础设施就是城市的“里子”,是城市的良心。只有“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某种意义上,“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实打实的良心工程,需要我们“里外”互动、和谐共生,全面整体优化城市的生态、生活和生存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的“里子”“面子”都出彩,城市才会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作者系天津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2016年07月26日
  • ·“海绵城市”需要会商共治    2016年07月13日
  • ·“海绵城市”既现代又天然    2016年04月06日
  • ·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08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