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绵城市”既现代又天然

2016年04月06日 07:28   来源:人民日报   朱玥颖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场雨就可以知道一个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雨季一来,城市看海”,反映的是不少城市脆弱的排水能力,而时下流行的“海绵城市”概念,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对策。

  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对于雨水主要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处理,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理念。于是,强降雨一来,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倾泻到下水道,不仅超过80%的宝贵水源被“铁壳城市”浪费,而且一旦降水量超过管道的排水能力,便有了“水漫金山”的尴尬。

  “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顾名思义,它可以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降雨时,雨水能被城市中的“海绵体”吸收、储存和净化,改善城市的内涝问题;干旱时则可将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在这个过程中,尽量模拟雨水的吸收、存储、蒸发这个自然循环,即为“低影响开发”。

  建设“海绵城市”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海绵体”,也就是完整的城市绿色透水体系的构建。不夸张地说,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都具备一定的“海绵”功能。一方面,通过微地形调节,让雨水慢慢汇集到一个地方,例如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渗透池等,德国的许多城市中心都有面积巨大的城市公园。另一方面,可为各种路面、地面铺装透水材料,改造屋顶绿化,从源头将雨水留下来、“渗”下去,涵养地下水。

  土壤、植被以及绿地系统的渗透,对水质产生了净化作用。经过净化的雨水可被再利用。瑞士的“雨水工程”其实只是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花费虽少,但成效高、实用性强。人们用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马桶、擦地板、浇花等,雨水工程基本上解决了除饮用水之外的生活用水。

  “海绵城市”还意味着排水畅通,排水防涝设施可以与天然水系河道结合,地面排水可与地下雨水管渠相结合,这在韩国有着成功的实践。首尔的一条河流清溪川曾被覆盖成为暗渠,后在韩国政府的推动下恢复自然面貌,高架道路被拆除,河床被重新修筑,分清水及污水两条管道分流。旱季时引汉江水注入清溪川,使其长年不断流,并保持“血脉畅通”,首尔从此不再“看海”。

  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对于文明的理解和定义也在不断地更新。曾经,钢筋水泥取代草原湿地代表着一种文明。现在,“海绵城市”则给人类的“现代家园”贴上自然本真的标签。通过遵循并模仿自然规律,改善城市生态,高效利用自然资源。这种创新理念,其实非常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战略眼光。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2016年07月26日
  • ·“海绵城市”需要会商共治    2016年07月13日
  • ·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08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