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绵城市”需要会商共治

2016年07月13日 08:43   来源:长江日报   佘宗明(北京 媒体人)

  尽管多地天气转晴,但不少洪灾受灾区汛情依旧严峻。江城武汉的防汛安全弦,也依旧紧绷着。

  为防洪治涝,很多城市都已将“海绵城市”建设提上日程,截至今年4月,全国范围内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的城市就有130多个。

  海绵城市旨在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将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这也契合城市排涝减灾之需。让城市特别是重点内涝区域地表尽早“海绵”起来,已迫在眉睫。

  毋庸置疑,“海绵城市”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也很难指望其三两年内速成或效果立现。但也得看到,有专利专家指出,有的城市建“海绵城市”时,央、地多部门出现不配合的情况。气象资料被某些机构闷在手里不拿出来共享,水利部门插不进手作壁上观,住建部门把着城市建设口,只请建筑、规划界人员解决城市防洪体系问题,林业系统对自然水面管理也未置于防洪防汛的“大盘子”中考量。

  “海绵城市”毕竟牵涉面广,它既不是仅仅为了雨水集蓄回用,也不是简单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涝,而是与低影响开发理念伴生的、关涉整个水生态的新模式,是个多环节紧密咬合的链条。这亟须各相关部门紧密协作、合力共治,实现更彻底的资源共享,告别“条块分割”机制的掣肘,让其朝着同个方向使力,步调也紧致有序。

  加强部门共治外,防洪防汛还需强化区域联防会商。洪灾确实不像雾霾,没有那么强的“随风移动”带来的辐射范围不确定感,但对其搞区域联防会商也不无必要性:作为气象灾害的它,经常也是一祸害就祸害一大片地方。基于此,很多地方如毗邻城市或某个流域上中下游所在地,也该通力合作,积极开展气象预报会商、联防共治、经验交流等工作的,不止省级气象部门间该如此,多地协作模式还可朝着更“基层”的地方延伸,而跨区域分级启动预警和相应措施等必要时也可分级启动。

  前些年台风“圣帕”袭击多所城市,武汉暴雨研究所X波段移动式多普雷达紧急调往其他地方,开展雷达联防作业,就发挥了区域协调作用。这类经验大可推广:这不是在模糊属地化的责任田,而是为了实现更高效的防灾资源共济共享。

  在洪灾影响面广、防灾作业线长的背景下,防洪防汛就该多些部门共治和区域会商,这也是提升其成效的路径依赖。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海绵城市”建设迫在眉睫    2016年07月26日
  • ·“海绵城市”既现代又天然    2016年04月06日
  • ·加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08月3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