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管治占道,别只剩“以毒攻毒”

2016年07月25日 07:33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 ?古人讲,无为之为,无用之用。这是老庄哲学层面,形而上的大智慧。对比之下,今天新闻中看似“有用”,且也算职能部门“积极作为”的结果,却着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因为它全无上述学理层面优雅哲思,只有现实功效上的权衡妥协。即便几个回合下来,最终貌似“惨胜”,事后却也只能感喟一进三退,一波三折,斗智斗勇反复角力的辛酸仓惶,而难咀嚼出多少成功奏效后的愉悦。

  这说的是“城管因处罚无效 搬来400多绿化树箱挤走占道经营”的消息(7月24日澎湃新闻)。这是发生在苏州工业园区某商业街上“城管大战烧烤店”的故事。为治理烧烤店占道经营问题,三年时间,当地城管与占道商家大战三百回合。

  该商业街占道经营问题严重,特别是多家烧烤店,违规占道导致街面污水横流、油烟呛人、噪音扰民,周边住户不堪其扰,数千户居民联名求整治。而几年来,政府的运动式集中治理虽也集合了城管、公安、卫监等部门,每年为期一周专项治理,约谈、整治、罚款(顶格也才罚五百大洋)……方法用尽,收效寥寥。

  一家烧烤店坐收16张罚单,风头一过,一切照旧。最终,在周边小区业务会启发下,城管部门采纳了直接搬绿化树箱上街的“群众智慧”。当然他们也承认这实属“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效果却很明显,于是逐年加码:前年66个,去年加了100个,今年再加249个,共计419个绿化树箱,而这条街总长才381米……

  街上估计只能供行人游走在箱缝中了,身宽体胖并排走是否都得收腹侧身才能挤过?这当然把占道的桌椅板凳全挤回店里了,单从治理商贩违规占道这一点看,效果是明显的。但是,本来宽五六十米,本应任人惬意畅游的商业街,如今成为只能迂回穿插于盆栽间隙的怪异小道,这一招确实“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说是惨胜都勉强。

  回顾三年来这条商业街治理占道的拉锯战,看起来执法部门似乎是穷尽一切现有政策手段,所以情非得已,只能出此下下之策无奈之举,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其退无可退,最后的也算最有用的救命稻草。

  但本不该如此 “以毒攻毒”,以添堵来治堵的。治理占道,并非无解。现在之所以陷入困局,实因这里的城市治理理念和政策都有些滞后。最终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才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而如果市政管理如能提前规划,通盘考虑,而非囿于辖区,各自为政,九龙治水,那么烧烤占道,油烟扰民的问题是可以规避的。

  就拿烧烤等重油烟餐饮为例,现在很多新建小区,在正式交付入住前,对于居民区底商招商类型和日常运营就有明文物业管理规定。比如,油污侵扰重灾区的烧烤、火锅类,噪音扰民重灾区的KTV、甚至广场舞等的娱乐形式都明确禁止或规范。

  除了这种自发性的社会自律努力,市政部门更应有公共责任,分时分区,分门别类的细化管理是根本,这才是责任前置,一劳永逸式防控。比如某些市中心商业街或居民密集区,油污、噪音等扰民经营行为就该有明确规定,一切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后续商业秩序和规则自然能规范跟进。不至于突然出现居民点的步行街,扎堆出现烧烤摊尴尬。

  而至于上述这种历史遗留问题,也不是只有彻底封堵街面这一条本办法。灵活人性执法,刚柔相济,恩威并举也可以解决污染和扰民问题。比如,广集民意,政府住户商家多方协商,找到折衷办法,比如在控制油污噪音,保证卫生洁静前提下,是否可开放时段允许临时占道,弹性执法,多方共赢。而对于顶风作案,屡教不改者,则必须惩罚性罚单,要么罚金具有震慑性,要么同街互助监督,良币驱逐劣币,让违法者闭门歇业再无违规违法可能。

  总之,事在人为。而堵死路防占道,简直是最霸道的占道,比这高明的法子肯定不少吧?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