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法治知识入考,助法治落地生根

2016年07月22日 15:05   来源:人民网   李兆清

  近日,教育部、司法部以及全国普法办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要建立健全科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评价机制,将必要的法律常识纳入不同阶段学生学业评价范畴,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7月19日《新京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奏响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基本要求。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让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让法治在人们很小的时候就入耳入脑入心,能将法治理念融入到人们的言行举止中,使法治落地生根,让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习惯。

  建设法治中国,归根到底要落实到每位公民。每位公民都讲法治,都严格依法办事,人人都知法、懂法、守法、护法,法治中国的美好愿景才会照进现实。当下,法治教育大都是到了大学之后才有专门的法律专业。从小学到高中,法治教育的内容尽管有所涉及,但不是太多。全面依法治国,要让每位公民都成为守法公民,加强法治教育势在必行。

  法治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大多数青少年能够恪守社会道德文明规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少数青少年法治意识淡薄,甚至有欺凌同学的校园暴力现象存在。校园暴力频发,使校园这片净土蒙上了阴影,给校园安全带来不小的挑战。今年六月份,李克强总理专门就校园暴力频发作出重要批示。校园暴力问题引起总理的关注,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说明了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如果青少年能够熟悉法律规定,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的,违法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如果他们对法律存有敬畏之心,就不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此次,相关部门印发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在中考、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这是很有必要的。法治知识,是文明公民的必修课。每位公民都讲法治,坚决依法办事,整个社会就会井然有序。法治教育的推行,要从青少年抓起,从未成年人抓起。人们很小的时候就接受到相应法律法规的教育,会让法治理念融入人们的精神血液。举头三尺有法律,法律是人们做人行事的基本准则。法律明令禁止的事情坚决不做,才不会步入违法犯罪的雷区。中高考是指挥棒,在中高考中适当增加法治知识内容,会让所有学校给予法治教育足够的重视。考试要考的东西肯定非常重要,学校自然不会敷衍了事。

  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创新方式方法。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成长期,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没有成年人那么高。对青少年开展法治教育,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学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青少年法治教育,要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比如放映一些法治方面的影视剧,通过生动的事例向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这样的法治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治知识入考,助法治落地生根。愿所有学校都能认真开展法治教育,使广大青少年能够自觉遵从法治,成长为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法治给自治留了多少空间?    2016年07月27日
  • ·爱国信仰因法治而愈发坚定    2016年07月26日
  • ·怎样才能不让法治挂空挡?    2016年07月19日
  • ·双重标准是对国际法治的亵渎    2016年07月15日
  • ·面对媒体不要“怕、躲、捂”    2016年07月13日
  • ·开启中国法治新时代    2016年07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