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养老院炒床,别让我们被“炒”一生

2016年07月22日 07:12   来源:红网   乔志峰

  一张民办养老院的床位,售价24万元起,可以自住26年,也可以转租、转售或继承,甚至被指有“升值空间”,这是“广东民声热线”在广佛交界地暗访时发现的情况。未完工的养老院是否可以“预售”床位?又会不会沦为变相“炒房”?对该养老院的经营模式引起的争议,民政部门称,该模式是对是错还不好说。(7月20日中国网)

  养老院炒床,貌似很新奇,实际上这种经营模式并非独创,跟此前曾盛极一时的“商场铺位分割销售”有几分类似。此举可以规避针对住宅销售和投资的宏观调控,同时迎合了部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需求。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和规范,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各种各样的风险和纠纷,甚至成了欺诈投资者的温床。养老院一张床卖到几十万,并且购买者最后拿到的只是床位的使用权合同,而不是产权证,其相关权益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吗?

  参与炒床者有的是为了投资,有的则是出于投机心理,他们相信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养老资源会越来越值钱。由此折射出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一是部分投资者风险意识不高,容易一哄而上,进而埋下极大的市场隐患。类似的炒作崩盘的现象,我们在红木、藏獒、茶叶等领域都已经见识过了。二是部分投机者将养老院的床位当作投机对象,说明现在养老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较为稀缺。如果不能对此引起足够重视、加大投入,显然无法应对“未富先老”的形势。

  而最让人忧虑的,是有人拿养老这种人类的基本需求来恶炒。假如养老院床位真的成为各路资本爆炒的对象,必将推高养老成本,甚至背离其实用功能,沦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工具”。如此一来,有钱人入手大批床位囤积居奇,真正需要的老人或许就只能望床兴叹、一床难求了。正如同炒房团所到之处,一边是大量住宅空置、开灯率低得惊人,一边却是有人几代人蜗居,看着飙涨的房价徒唤奈何。类似的一幕,无论如何都不能在养老领域重演,老年人能否安享晚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信心和幸福感。

  市场经济讲“自由”,但资本依然不能任性,有些东西可以炒,比如股票;有些东西炒不得,比如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资源和基本服务。房子炒起来了,墓地炒起来了,现在养老床位也炒起来了,甚至连教育也产业化了,天价学区房层出不穷;医疗也“市场化”了,很多人因病返贫……难道我们从一生下来就与“炒”结缘?一个正常的社会,绝不应该拿人的基本需求来炒作、牟取暴利,否则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我们不想过被“炒来炒去”的悲催人生,政府部门不能以“是对是错还不好说”来搪塞公众,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拿出应对之策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