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下正确认识城市的有限性

2016年07月21日 07:30   来源:长江日报   李杏

  自18日起,一轮强降雨过程自西向东先后影响了中国西北、华北、黄淮以及长江流域的四川、重庆、湖北、湖南、苏皖北部等地。20日开始还会影响到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等地。这次降雨过程成为今年入汛以来影响北方范围最广的降雨。北京、天津、邯郸、太原等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内涝,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导致交通受阻。

  武汉即将转入盛夏天气,暂且告别梅雨模式。但是,强降水“转移”到北方肆虐的事实,让我们丝毫感觉不到轻松。对于刚刚“出梅”的武汉而言,对这一轮席卷网络的渍水画面,一点也不感到陌生。武汉人最懂水灾的痛,明白生活被内涝打乱节奏的苦,看到其他城市遭遇类似困境,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并表示深切的同情和慰问。

  北方的暴雨,从降水量来看,比武汉在超长梅雨季遭受的雨要小得多,内涝程度却一点也不比武汉轻。这既表明城市防涝建设标准的南北有别,也说明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阶段性和普遍性问题。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武汉可以就此“长舒一口气”,为自己找到一个“防不胜防”的理由,更不能一味进行自我安慰,放弃总结反思,毕竟,普遍性问题也是我们的问题。

  多座城市在暴雨中“失守”,其实提供了一扇观察和思考城市与自然关系的窗口,所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议题,既容不得任何幸灾乐祸,也不是为谁洗白的机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城市自身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阶段息息相关,北京也好,武汉也罢,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过程中都有其能力上限。这也再次提醒我们,城市为人类提供庇护的功能强弱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可能一步登天,也很难一劳永逸地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客观而言,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上究竟要做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其间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复杂,并不是标准越高越好。就像铁路的设计建造不可能都以满足“春运”的需求为标准一样,城市在防汛抗涝上的投入也很难以“万无一失”的理想化目标为基准,毕竟,城市的建设核心和主力并不在于预防极端灾害的发生。在日常运作和应急要求之间,城市始终在根据自身的现实条件权衡协调,寻找不同阶段下最合理的平衡点。

  我们要看到城市的有限性,更要理解这种“有限”的确切含义。城市内涝是一个普遍问题,很多城市都有,似乎也很难完全杜绝,但并不能“见多不怪”,也不能认为大家都有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事实上,正因为众多城市都接连遭受内涝,且灾难的破坏性一再升级,已经暴露出很多存在已久的问题,城市越发展,这些陈年问题和缺陷就越紧迫。

  自然灾害对城市的影响和威胁,始终是一个世界级话题,应当也必须引起城市的高度关注。我们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雄心勃勃,也不要轻视人力在自然面前的作用,只有以客观求是的态度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