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湖北、安徽、江苏、贵州、重庆、云南等多地遭遇洪灾。各级各部门迅即行动,广大干部群众互帮互助,防汛抗洪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将损失降到最低。不过,受江河湖库水位暴涨和排水系统不畅等因素影响,一些城市依然内涝严重。
据报道,武汉渍涝严重,全城百余处被淹,交通瘫痪,部分地区电力、通讯中断;重庆主城区部分道路积水,造成不少车辆熄火抛锚;广州遭遇大暴雨后,面对小汽车被淹、个别地铁站进水等情况,一些市民吐槽声不断。
到城市“看海”、在窗口捞鱼、在街道行船……几乎每次强降雨后,都会出现部分城市“水上漂”的新闻,甚至一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仍“涛声依旧”。
顽疾何以久治难愈?这固然与一些地区极端天气常态化、汛期降雨时间长雨量大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城市开发、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土地透水面积缩小,蓄、滞、渗水能力减弱等城建因素有关,还存在投入不足、规划不优、应急不力等人为因素。
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统并不显眼,要舍得投入巨资建设寻常人“看不见”的地下管线,无疑需要多种施策手段。一些城市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在“满城挖”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内涝隐患。还有一些城市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考虑有无径流通道,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结果事与愿违。都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一些地方并未将其作为良心工程去做,巨量财政投入似乎并未用到刀刃上。此外,不少城市还存在“多龙”治水格局未破、部门配合衔接生疏、信息难以连通共享、应急链条衔接松散串联等问题,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
为终结城市“看海”现象,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对症下药,一一开出良方,但海绵城市及城市管廊等建设绝非一时之功。解决城市防汛排涝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认准目标、有序推进、久久为功。看看泡在水中的城市,看看被洪水围困的民众,期望城市建设管理者拿出“刮骨疗伤”的气魄,多些责任意识,多些科学意识,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用善心对待城市“良心工程”。惟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看海”连续剧早日剧终,当下一次暴雨来临时,众多城市百姓就会坦然视之,少受淹城之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明生)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