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暴雨来袭,城区内涝缘何“涛声依旧”?

2016年07月08日 07:4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杨明生

  近段时间,湖北、安徽、江苏、贵州、重庆、云南等多地遭遇洪灾。各级各部门迅即行动,广大干部群众互帮互助,防汛抗洪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将损失降到最低。不过,受江河湖库水位暴涨和排水系统不畅等因素影响,一些城市依然内涝严重。

  据报道,武汉渍涝严重,全城百余处被淹,交通瘫痪,部分地区电力、通讯中断;重庆主城区部分道路积水,造成不少车辆熄火抛锚;广州遭遇大暴雨后,面对小汽车被淹、个别地铁站进水等情况,一些市民吐槽声不断。

  到城市“看海”、在窗口捞鱼、在街道行船……几乎每次强降雨后,都会出现部分城市“水上漂”的新闻,甚至一些“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后仍“涛声依旧”。

  顽疾何以久治难愈?这固然与一些地区极端天气常态化、汛期降雨时间长雨量大等自然因素有关,也与城市开发、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土地透水面积缩小,蓄、滞、渗水能力减弱等城建因素有关,还存在投入不足、规划不优、应急不力等人为因素。

  与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相比,埋在地下的排水系统并不显眼,要舍得投入巨资建设寻常人“看不见”的地下管线,无疑需要多种施策手段。一些城市没有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在“满城挖”的同时不断产生新的内涝隐患。还有一些城市以急功近利的方式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不考虑有无径流通道,一哄而上盲目建设,结果事与愿违。都说“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一些地方并未将其作为良心工程去做,巨量财政投入似乎并未用到刀刃上。此外,不少城市还存在“多龙”治水格局未破、部门配合衔接生疏、信息难以连通共享、应急链条衔接松散串联等问题,责任机制与监督机制也尚未有效建立。

  为终结城市“看海”现象,国家主管部门已经对症下药,一一开出良方,但海绵城市及城市管廊等建设绝非一时之功。解决城市防汛排涝问题,需要城市管理者认准目标、有序推进、久久为功。看看泡在水中的城市,看看被洪水围困的民众,期望城市建设管理者拿出“刮骨疗伤”的气魄,多些责任意识,多些科学意识,主动作为,敢于担当,用善心对待城市“良心工程”。惟有这样,才能让城市“看海”连续剧早日剧终,当下一次暴雨来临时,众多城市百姓就会坦然视之,少受淹城之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杨明生)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城市内涝之困何日能破解?    2016年07月04日
  • ·逢雨必涝不能再找理由    2016年06月17日
  • ·城市内涝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2016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