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城市“看海”都是“历史”惹的祸?

2016年07月08日 10:56   来源:东方网   禹海君

  6日下午4:30,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就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应急救灾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武汉投资巨大建排水系统,但武汉依然“看海”的问题,会上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相关负责人也做出了解释。他表示,武汉历史上就是一块沼泽地,主要依托水路,泽水而居。因此建成以后,武汉的地势很低,排水条件很差。(7月7日《楚天都市报》)

  在巨额投资依然面临“看海”的情况下,既见证了城市居民的无奈,也让我们见识了城市管理者的失职、失责。如今,面对民意的拷问,相关负责人竟然将责任归咎给不会辩驳的“历史”,这种官方解释显然缺乏技术分析支持和必要的坦诚,当然无法让人感到满意。甚至,在这种解释背后,我们看到了权力耻感的流失。

  但凡有一些羞耻感,有一些责任心,就不会轻佻地将责任归咎给历史,而是会认真反思城市公共治理存在的不足。要知道,“历史上就是沼泽”的可不只是武汉一地,全国有不少城市也是依托水路、泽水而居,为何武汉却屡屡遭遇“看海”?更何况,经历千百年的发展,尤其是现代制度和技术的培育,沼泽地岂能还是昔日光景?

  若依然如此,那不是“历史”的错,而是我们现代人尤其是城市管理者没能经营好这座城市,没有很好地做好防汛排涝工作。事实上,纵观国内治理内涝的做法来看,大都陷入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比如广州,尽管5年投入的4亿元巨资治理内涝,却经不起一场早有预料的暴雨检验,瞬间让城市成为一片泽国。

  归根结底,在于治理缺乏整体考虑,没有在规划设计上重新理顺城市内涝的舞台,而只是针对一些内涝重点地区进行修补。反观邻居日本,水患严重程度不低于武汉,但其从河流疏通、地下管道完善、地下储水系统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网系统,更完善了防灾体制、防灾训练等软件建设,让日本一定程度避免了“看海”的困扰。

  其实,面对严重的城市内涝,与其将责任归咎给历史,倒不如好好检视自身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权力耻感的流失,只会使权力渐渐失去责任感,让问题愈演愈烈。只有怀着谦卑心态认真反思,才能真正找出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真希望城市管理者别再白白浪费纳税人的血汗钱,也别再让城市屡屡陷入“看海”的尴尬境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城市内涝之困何日能破解?    2016年07月04日
  • ·逢雨必涝不能再找理由    2016年06月17日
  • ·城市内涝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2016年06月1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