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安局长被举报3年,管用的制度在哪儿

2016年07月21日 07:15   来源:京华时报   吴龙贵

  师永峰身为领导干部,步步踩在制度红线上,却毫发无损,我们不禁要问,管用的制度在哪里?制度要想管用,关键在于刚性,即要彻底消除讨价还价的弹性空间。

  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公安局前任局长师永峰,在2013年9月调至邻县横山县公安局任局长后,即遭实名举报。举报他的正是他的老下属——包括清涧县公安局副局长、纪检书记及其他17名干警。目前,榆林市纪委决定对师永峰立案,进行纪律审查。

  领导干部违法违规不是新鲜事,照章处理就是。此事真正让人诧异之处在于,师永峰从2013年9月起即遭到多名下属实名举报,但将近3年过去,举报人一直未见到相关调查结果,师永峰则依旧当他的公安局长。直到最近,媒体曝光了这起“烂尾”举报,才引发舆论关注,既而当地纪委对其立案审查。

  媒体不介入,啥事都没有,媒体一曝光,马上立案审查,这是舆论监督的荣幸,更是舆论监督的悲哀。这中间的一个悖论是,如今的立案审查,说明师永峰确实涉嫌违法违纪,既然如此,为何3年前的实名举报石沉大海呢?榆林市纪委表示,纪委2015年已对此事做过处理。处理之后,师永峰却依然稳坐局长宝座,可见,要么是罚酒三杯式处理,要么处理本身就是废纸一张。

  动员干警集资千万盖酒店、向下属单位强卖500箱白箱,包括举报人提到的师永峰报销70多万元修车费,哪一件是小事?按照《公务员法》和《警察法》之规定,包括警察在内的公务员,不得参与营利性经营活动。2010年颁布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也有类似规定。师永峰身为领导干部,步步踩在制度红线上,却毫发无损,我们不禁要问,管用的制度在哪里?

  此前几日,中央纪委书记王歧山在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谈及《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时表示,写上的就要管用。诚如此言,对于权力监督,不仅要有健全的制度,还得让制度得到切实的执行。所谓“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到位,管用的制度才有生命力。而反观现实,类似这种“举报3年无调查结果”的事情,显然并非个案,表明对于违法违纪官员还存在选择性问责的问题。

  分析个中原因,更加耐人寻味。报道中有一个细节,师永峰被举报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多发生于2009年12月至2013年9月,但直到其平调至邻县担任公安局长,其下属才实名举报。这大致可以说明,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权力语境下,官场内并未形成良好的内部监督机制,下属举报上级更是一件颇有风险的事情。此外,“家丑不可外扬”或许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毕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有损于公安部门形象。倘如此,便有“家法代替国法,人治取代法治”之嫌。由此来看,制度要想管用,关键在于刚性,即要彻底消除讨价还价的弹性空间。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