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和建设要谨防落入“制度陷阱”的怪圈

2016年07月20日 07:27   来源:中国网   邱明红

  7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的署名文章《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文章指出,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党中央制定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兼顾必要和可行,做不到的宁可不写,写上的就要管用,制定条例就是要重点解决不担当、乱担当问题,要保证制度的有效性、可执行性。文章同时指出,任何一项制度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不能把亟待破解的难题淹没在大量制度条文中,也不能把重要的政治信号变成学术研讨,导致制度迟迟出不了台、贻误了时机。要重视制度建设,但也要避免落入“制度陷阱”。

  “制定规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新实践的开启”,王岐山书记提到的“制度陷阱”,就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在研究中国历史过程中发现的,钱先生认为,中国政治制度演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制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结果制度越来越繁密复杂化,就易产生歧义和漏洞,往往造成前后矛盾、执行困难,反而失去效率与效力,这就是“制度陷阱”。可以看出,王岐山书记此次在文章中再提“制度陷阱”问题,无疑强调的就是在制度创新和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制度建设,坚持用制度来管权、管事、管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坚决避免在制度创新和建设的道路上陷入所谓的“制度陷阱”。

  从制度创新和建设为什么要避免陷入“制度陷阱”来看,其一,形成“制度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只把“制度当工具,不把制度当依据”,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出了偏差,会使制度的效力大打折扣,当一项制度不被尊重和有效执行的时候,就不得不另外制定制度去维护或取代它,从而陷入“制度陷阱”的怪圈;其二,从“制度陷阱”本身来看,就是因为其增加了制度成本、损耗和浪费了大量的政策资源、影响到制度的权威性,也会危害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因此必须要坚决加以防止;其三,从当下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在党、政还是学界,都存在着“话不离制度、事不离制度”的“中国制度很忙”现象,大家把制度说的神乎其神,把一切问题都归根于制度问题,貌似制度就是一剂“万灵药”,可以包治中国的“百病”,这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思维定势,因此必须要加以纠正和指引。

  从制度创新和建设怎样避免陷入“制度陷阱”来看,一是要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注重增强制度的科学性、严密性和完善性。出现“制度陷阱”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一项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或者过于原则、笼统或者漏洞很多从而导致该制度先天不足,因此需要制定更多的相关制度来完善它,可见,注重制度创新和建设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注重制度之间科学匹配、相互补充,有效衔接对于避免“制度陷阱”至关重要;二是从制度执行的角度来看,“徒法不足以自行”,制度的生命就在于执行,制度流于一纸空文就会让制度失去效力。因此必须要强化党员干部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制度执行能力建设,落实问责机制,让制度运行起来,让制度越来越“行”,而不是越来越“多”,这能有效的避免“制度陷阱”;三是从制度文化的角度来看,制度的创新和建设不仅要有制度的“硬件”,还要有制度的“软件”,这个软件就是制度文化,良好的制度文化可以为制度的遵守和执行提供强大的内驱力,能形成人人为制度鼓与呼,人人为制度思而行的氛围和局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的关键一招。

  从制度创新和建设避免陷入“制度陷阱”的意义来看,一是可以节约制度成本和行政成本。众所周知,一项制度从准备阶段到最终制定完成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制定出来的制度如果不科学、不严谨或者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就会变成“稻草人”,甚者还需制定更多的相关制度来完善和补充它,这必将增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各种成本,显而易见,避免陷入“制度陷阱”对于节约政策成本和行政成本意义重大;二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可以提高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让制度严起来,管用起来,让制度真正发挥效力形成对各方的威慑,真正让大家以制度为所思所行的准则,对于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意义重大;三是避免陷入“制度陷阱”可以让制度和人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就能从更深层次上培育人们认同制度、敬畏制度的文化,巩固制度运行的基础,让制度的优势发挥出来。

  中华民族正昂首走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我们离这一目标已经越来越近,这已经成为一种常识、一个共识。在伟大的征程上,我们要不断坚持制度自信保持制度定力,一方面要继续补齐各方面制度短板,另一方面在制度创新和建设中要谨防落入“制度陷阱”的怪圈,以此来不断厚植我国的制度优势,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制度保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