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制度“手拉手” 不让特困人员“掉队”

2016年07月18日 08:29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要与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衔接,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也要与社会参与制度衔接。

  15日,民政部公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特困人员的标准分为基本生活标准和照料护理标准两部分,并规定基本生活标准原则上应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

  社会福利进一小步,公众福祉跨一大步。对于全国城乡591.4万的特困人员来说(截至2015年底),救助供养的制度化安排,织起一张网底不破的安全网。若按某些城市700元~800元/月的低保基数,这些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救助将达到近千元,基本生活问题不大。鉴于各地低保水平参差不齐、城乡低保仍处于二元结构,还因特困人员往往与“老疾病弱”相勾连,仅有基本生活供养远远不够。按民政部今年2月公布的数据,全国共有完全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约179万人,仅有其中57万人得到了集中供养,占比不到1/3,存在巨大的增进空间。不让一个特困人员“掉队”,需要制度“手拉手”——救助供养制度与一系列制度无缝对接,打造一条特困人员保障链。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要与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衔接。此番制度设计,县级以上政府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省级政府统筹安排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和过往许多救济政策一样,地方政府负主责、中央财政奖补的制度安排,意在激发地方政府投入积极性,可能带来的副作用是,由于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与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存在差异。哪怕提高到省级统筹,中、西、东部省份财政状况也有很大不同。而且,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特困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救助供养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应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减轻地方财政压力,让特困人员得到更可靠保障。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要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保障有一套制度体系,生活、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等,缺一不可。救助供养,只是特困人员社会保障的一环,必须与现行的养老、医疗等制度实现对接,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轨道。尤其是医疗保障,由于许多特困人员是因病致贫、贫病叠加,医疗保障对他们来说意义尤为不凡。2016年1月,广东省提出全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规定特困供养人员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个人自付部分医疗费用按照100%的比例救助,善政足以效仿。除了常规医疗,长期护理也是那些长期卧病在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员所亟须。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已经破冰、渐行渐近(人社部已在上海市、重庆市、长春市等地试点),未来应考虑把特困人员优先纳入长期护理保障之中。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要与社会参与制度衔接。社会组织是社会救济、社会保障的一支可以信任的力量,许多政府做不到、做不好的工作,可由社会组织补位。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上,通过各种正面激励措施,鼓励群众团体、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是一条可行之道。尤其在供养服务机构建设上,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不失为借力之道。广东省民政厅于2016年5月印发的“广东省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为此定调。

  扶危济困、怜贫恤老,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基本、可持续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使特困人员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