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人口拐点”如何不拐进死胡同?(图)

2016年07月20日 15:27   来源:新华网   谷朋

  

  资料图:乘客拥挤在北京地铁10号线车厢里。 新华社发 王全超 摄

  “作自己的主,4个小时后逃离北上广”,尽管这只是一条在朋友圈刷屏的商业营销文案,但是“北上广迎来人口拐点”的消息却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新华社报道,北上广三地政府今年上半年陆续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显示,北京出现核心区人口减少,上海出现人口负增长,广州出现人口增速阶段性放缓。

  或许这正是当地城市管理者乐意看到的现象,在“人口红线”的高压之下,“人口拐点”的出现说明这些超大城市大力疏解人口的政策措施初见成效。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促进人口的自由流动,优化人口结构才是长远之计。

  化用莎士比亚的一句话,“留下,或是离开,这是一个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有时候,自己的青春好像还真的没法自己作主。我们不禁要问:生活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的人们,为什么会留下,又为何要离开?大城市有最好的资源、丰富的机会和开放的环境。以北京为例,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特定行业资源的集中、某些产业的集聚自然会吸引优质的人才来到北京,他们也会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挥洒在这片“热土”上。

  可是,你这么热切地想留下,然而这个城市不一定能容纳你。一方面,大城市拥挤的人群、高昂的生活成本、糟糕的环境质量会让你在这个城市没多少幸福感可言;另一方面,“以业管人”和严控城区住宅增量、清理“群租房”的“以房限人”等措施更让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在这座城市感觉“留”无可恋。

  此外,一年比一年更严格的落户政策也让更多在这里付出过青春的年轻人不得不选择逃离。然而,这些年轻人更要面对“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尴尬。考入大城市求学,以为把户口从农村迁出就能实现“阶层流动”,可谁曾想到,到了毕业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在大城市落户。薄薄的户籍簿却承载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福利和待遇,更影响下一代在大城市接受教育、享受医疗等服务。笔者的一位发小在北京打拼十年,仍然没有北京户口,孩子到了上学年纪却在京求学无门。他们只得在外地买房,他每周末才能与在家带孩子的妻子团聚一次。尽管孩子不能在大城市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但至少,他比那些在农村跟着奶奶姥姥跳广场舞的宝宝要幸福。除了令人尴尬的户籍政策,许多人更陷入内心的挣扎与纠结:在外打拼却不被大城市接纳,回到农村却又无法适应复杂的人情世故。“逃离”北上广后又“逃回”北上广其实是许多人的无奈之举。

  “人口拐点”出现或许并不意味着“人口红利”的到来,我们还要追问:是谁留下,又是谁选择离开?大城市疏解的是非核心功能,如果这些城市流失的人口正是这个城市需要的“高精尖”人才,如果想要“撵走”的人又转行“卷土重来”,该走的没有走,不该走的却走了,这或许不是“人口疏解”的本意。数据显示,北京市上半年服务业用人缺口高达17.6万人。而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公布的数据也显示,上海市今年一季度餐厅服务员、厨工的岗位缺口与求职人数比高达9:1。如果一不小心把这些人“疏解”了,那城市社会服务这个漏洞谁来修补呢?

  人口流动,本是一个社会充满活力的表现。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农业向制造业流动,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流动,这是经济发展的结构变迁过程,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一个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人口结构。北上广的“人口拐点”如何不拐进死胡同?是我们应该慎重面对的问题。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人口合理流动,不断优化人口结构,让离开的人有路可走、有地可去,让留下来的人看到“诗和远方”, 让“人去哪儿了”不再是一个让人纠结的话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